本書是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的歷史隨筆集。
五十三篇隨筆,五十三次遇見,走進《左傳》《史記》《詩經》《論語》,在春秋時代的荒野和歧路上,結識古時那些龐大的靈魂。
深情的人、智慧的人,愚鈍的人、荒謬的人,慷慨如長風的人、狹小如針眼的人,i人和e人,困于原生家庭的人和奔赴不確定的遠方的人,舍生取義的人,在苦厄中向著心之所善的人……
他們是人,和我們一樣。他們是神,是我們心中的星辰,照出我們的幽暗和明亮。
我以為古代小說、特別是經典作品的語言,是漢語文學語言的精華,至今仍富于不可替代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它與我們當下的語言并沒有隔閡。古今的融合,也許可以讓我們的語言變得更加機巧,更有底蘊。
《請君出甕》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勇強先生的一部新人文小品小說集,收錄了近五十篇取材于古代典籍和文獻資料的小說。書中著意化用古代小說的語言乃至詩文的佳篇警句,舊瓶裝新酒,奪胎換骨,激活古代小說的藝術生命,使之與今人的觀念、趣味相呼應,挖掘古代
本書簡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讀書·治學·寫作》集中了學界泰斗、散文家季羨林在讀書、治學、寫作方面的干貨。季羨林極盡真實、敞亮地與當代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之談,文字坦蕩無藏,豐富實用,讀之必受益匪淺。套系簡介:季羨林自選集是季羨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羨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
《史詩的罅漏里》為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王安憶的文學隨筆集,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和作家而作。收入作品三十篇。以自身創作和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為主線,分享自己的創作感受和創作思想,講述與其他作家的文學交集,對作家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評介……從人生經歷、文學創作到體悟反思,殷懇扎實,敏銳細致,睿識洞見閃現。展現真誠的文學態度,融入對寫作的思索與探究,用平實有深度的文字呈現文學創作的多面,解析當代文學所呈現的一些現象和方向。
《胡適: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是著名學者胡適的散文精選集。本書精選胡適散文二十多篇,包括演講報告、時評雜感、文學隨筆、自傳、懷人散文等。既有《人生有何意義》《科學的人生觀》《為什么要讀書》等談論人生與讀書的篇章;也有《文學改良芻議》《信心與反省》《差不多先生傳》等表達時政、文化方面觀點的名篇;還有《十七年的回顧》《追悼志摩》等回憶人生經歷、懷念故人的性情文字。胡適散文視野開闊,睿智理性,對當下的讀者依然有著很強的啟發意義。
本書為全新修訂的郁達夫散文集,共分為歸航感傷的行旅我的夢,我的青春!北國的微音四輯。第一輯歸航收錄了《南行雜記》《故都的秋》《小春天氣》等散文。這些散文情感濃烈哀傷,具有濃厚的時代病色彩。第二輯感傷的行旅收錄了《臨平登山記》《釣臺的春晝》《雁蕩山的秋月》等游記。這些游記既展現了郁達夫的心境,也為讀者展示了祖國綺麗的自然風光,是現代游記文學中的絕品。第三輯一個人在途上收錄了《零余者》《一個人在途上》《悲劇的出生》等散文,郁達夫在這些文章中回溯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記錄了幼子早喪的哀痛,以及在民族
本書是一本關于老物件的文化散文集。本書介紹了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作者在童年中接觸過的多個事物。它們中的大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無蹤,一部分在鄉村中依然留存。這些事物曾經遍及大江南北,構筑出了人們的生活,回憶這些事物的同時,未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青年們也能依稀觸及逝去年代的影子。本書圖文并茂,可以讓讀者在忙于瑣碎事務的喘息片刻,與作者一起去感受經歷了時光之河洗禮的老物件,回憶起那些逝去的生活場景、塵封的陳年往事。
這是一本充滿新奇、揪人心弦的游記選集。海明威與古巴、庫克與太平洋、達爾文與比格爾海峽、印加帝國古跡、阿茲特克太陽石、馬里亞納群島戰爭遺跡、南非草原動物,跟著作者從美洲到非洲,從大陸到海洋不斷獵奇,其中穿插大航海時代、太平洋戰爭的人物史跡,歷史和現實相互交錯。在書中的地理散文中,作者現場觀測并描述的卡瓦格博日出、雨崩神瀑、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四姑娘山雪景,展現了一幅幅橫斷山脈壯美畫卷;貴州織金洞、雙河洞,廣西大石圍、格凸河穿洞、銀子巖,四川小寨天坑,匯聚了神奇的喀斯特景觀,讀者如身臨其境;
《吃絲瓜,想爸爸》:那些記憶里的人,有的頑皮著長大了,有的辛
苦著變老了,有的不可避免地離開了。念舊念舊,念的是物,是事,
更是人。
《別人家的西瓜更甜》:那些記憶里的物,常因錯覺而變得奇妙,以
前覺得很寬的河,其實很窄;覺得很遠路,其實很短;明明一樣的西
瓜,卻總覺得別人家的更甜。
《啞炮也炸響我整個童年》:那些記憶里的事,或大或小,或悲或喜,
都在不同程度地變。所謂時移事易,卻總希望有些東
散文集《激活記憶》真實講述了作者在草原生活七年的經歷,再現了春夏秋冬牧場的生產生活細節;深情記錄了在北大求學的三年時光,以老師的課堂講課為主要內容,完整呈現了當時講授的知識,讀來仍有學習價值。
作品注重細節,用詞規范,格式嚴謹,文字凝練,寫人記事流暢自然,是資深編輯的用心用情之作,充分體現了一位老編輯的專業素養和認真負責精神。
作者真情回憶了當年的點滴故事,用文字想念青春,以文學珍藏往事,是一部充滿感情、富有溫度的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