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周政治史為研究對象,以西周十二王作為歷史敘事的時間軸線,著力揭示西周國家興衰隆替、多元一體的演進軌跡和發展規律。立足學術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戰國竹簡和考古資料,系統敘及相關歷史線索和主要史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探討相關學術爭議,諸如對先周殷周關系、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三公體制、昭王南征、厲王專利、共和行政、平王東遷等重大歷史問題都有深度解析,宏觀與微觀相融,歷史與邏輯互證,探賾索隱,推陳致新,有助于加深對西周文明歷史的理解和認知。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周幽王之死;周平王遷;都鄭伯克段于鄢;鄭莊公小霸;大義滅親;楚國崛起;鄭國內亂;衛國慘劇;齊桓公得國;管仲拜相等。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爭霸,強者存,弱者亡。亂世中,齊桓公、晉文公,何以取威定霸?華督、南宮萬,因何弒君殺人?流傳已久的趙氏孤兒故事,雖早已膾炙人口,又是否符合歷史真實?著名學者黃樸民,積三十年學養,重歸《左傳》文本,歷數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處細讀春秋史,帶讀者重回那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
本書主要介紹了從一萬多年前中華大地上首次出現人工培育水稻的神農時代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先秦上古歷史,時間跨度超過一萬年。其中,對西周以前的歷史,采用將古籍傳說與考古發現交叉對應的方式,在梳理傳世古籍文獻敘事脈絡的同時,以考古發現加以佐證、補充和修正。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稱,他對皇權、紳權和相權的研究超越同時代人,思想深刻,觀點卓越,其代表性論文《論皇權》《論紳權》《胡惟庸黨案考》影響深遠,堪稱經典,為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和政治運作提供了門徑和方法。另外,他關于海瑞罷官的研究,關于相權與皇權沖突的闡述,成為現象級事件。本書收錄吳晗相關文章20多篇,作者文風清新活潑,考證嚴謹,集知識性和可讀性于一體,是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政治的好讀物,值得歷史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中國古代史(下)》是貴州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基于《中國古代史(上)》的講授,面向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通過本課程的講授,使歷史專業本科生了解和系統掌握中國古代從唐末五代直到清末的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在培養學生基于唯物史觀的視角,依托具體史料,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分析史實、評價現象的能力,通過史實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進而塑造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培育學生們的家國情懷。本書從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出發,選取了教學中的二十四個片段,從教學目標、教學
《古寫本〈尚書〉異文研究》對古寫本《尚書》異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總結了異文中隸古定古文的構形特點及形體演變通例,并選取部分典型字例進行詳細疏證。全面收集了異文中的隸楷異體字形,并從簡化、繁化、變異、混同四個方面對這些隸楷異體字作了詳細討論。將字形比對分析的成果與歷代《尚書》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證,用于評鑒歷代文本校讀和古注得失,并且對《尚書》文本的解讀給出傾向性的意見。本書對《尚書》寫本用字研究、傳世古書用字研究和《尚書》文本研究,都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
西周和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本書采取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不但對西周成周城和東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規模、結構布局、興廢年代以及東周王陵的分區和沿革進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對周穆王西征、禹鑄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測景、王子喬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蘇秦事跡等重要問題進行現代闡釋。特別是對構成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性質的周公禮樂制度、《河圖》、《洛書》、《周易》哲學、《老子》哲學和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進行提煉解讀,從而把周代歷史文化
《春秋本義》,元代程端學撰。程端學(1278—1334),字時叔,號積齋,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程端學一生致力于《春秋》經的研究和著述。其《春秋》學在朱子基礎上,按照朱子的觀點,完善《春秋》經的解釋體系。《春秋本義》是其主要著作。 《春秋本義》共三十卷,征引文獻極其豐富,達一百七十余家之多,凡前代,尤其宋代治《春秋》諸家幾乎囊括殆盡。《春秋本義》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正三年(1343)慶元路官刻本,最完整的刻本是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經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同治十二年(1873)又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