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史學溯源及歷史文獻考證分析的方法,對游而牧之這一游牧民族傳統經典生產方式的起源及發展階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產方式發源于人類社會初期的史前時期,是人類應對蒙古草原地區自然環境由暖-寒、由濕-干等的變化,根據新形成草原自然環境的氣溫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變動調節自身選擇并發展起來的生產方式,經歷了自史前至明清百余萬年的發展演化過程,基本階段特征如下:史前至先秦時期是發端及初步形成階段、秦漢至宋元時期是曲折中穩步發展階段、明清以來則是走向衰落及大變革階段。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蒙古草
哈尼族歷史遷徙是我國民族遷徙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就了哈尼族近現代分布格局和眾多支系。本書借助布羅代爾歷史時段理論,對話斯科特“逃避統治的藝術”,基于哈尼族族源“氐羌北來”說,以統一多民族中國形成、發展的宏觀歷史視野,以哈尼族與王朝國家關系為中心,以哈尼族與自然地理、其他族群關系為補充,運用歷史文獻、哈尼族遷徙史詩、田野調查等資料,探尋哈尼族歷史遷徙過程及動因、特點、影響。
本書從森林系統尺度出發,研究元陽梯田景觀格局變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價值,建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出適應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通過TM影像、無人機遙感技術、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元陽梯田核心區域的景觀格局演變進行分析,采用實地采樣等方法研究森林土壤特征、固碳能力;采用市場價格法、替代成本法、當量因子法等價值評價方法, 構建評價模型對元陽梯田稻田系統和森林系統的經濟(初級產品提供)、生態(氣體調節、氣侯調節、水調節、環境凈化和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社會(景觀旅游)等價值。最后提出
本書站在理論與實踐兼顧、個案研究與宏觀思辨交融的多學科研究立場,以多學科交叉的學術視角探討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詩性傳統的延續路徑,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同文化建設的進程相結合。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借助國內外詩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從壯族民歌習俗、詩性傳統壯族闡釋壯族文化遺產隱含的詩性基因、詩性思維和詩性精神;下篇重點探討詩性傳統與壯族文化建設交融整合的路徑與方法,從壯族聚居區文化建設實踐,探尋壯族文化傳承的新機制,從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的交融整合,促進壯族文化的發展繁榮。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人與社會之間開辟了一個關系的領域,并通過“場域、慣習和資本”三層面發掘“實踐、記憶、適應、認同、改革、創新”的場域組合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雙向影響。于是,所謂的“合尺度性”“歷史的合力”,在此理論的參與下,變得豐滿與立體起來。借助這一理念,也憑借一系列草原母語結晶的字書與經典的場域化識讀:《突厥語大辭典》、《蒙古秘史》、《穆卡迪瑪特蒙古語詞典》、《簡明夏漢字典》、《古突厥語碑銘研究》、《蒙古譯語女真譯語匯編》等蘊含的草原智慧,應該會給人們講述出被傳統上視為經典
本書主要側重從全方位、宏觀的、科學的角度進行邏輯分析和理論論證中國朝鮮族如何成為中華民族一員、特別對中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貢獻。為研究者提供一部綜合宏觀立體論述跨界民族——中國朝鮮族方面的著作,以期在理論和體系上都有新的突破。從理論層面而言,我國是一個多跨界民族國家,研究此問題,特別是朝鮮族跨界問題,用事實彰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正確和偉大;從實際意義層面而言,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為推動國家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建設服務、以及
本書內容包括:呂洞山人文地理溯源、呂洞山遠古傳說、呂洞山敬祖思源、呂洞山盤瓠遺風、呂洞山浪漫故事、呂洞山五行苗寨、呂洞山傳統飲食、呂洞山民居建筑、呂洞山文化苦旅。
本書根據現存史籍及考古文物資料,對4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敕勒和柔然兩個古代民族的族源、分布及氏族、部落的組成做了探索;論述了它們所建的翟魏政權、高車國及柔然汗國的興衰,并對它們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諸政權之間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以及對中國西北和中亞等地的影響等,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全書分敕勒與柔然兩篇,作者分別對兩族的稱謂、起源、遷徙進行論述,分析其建立政權及進入中國內地后的活動,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與漢族融合的過程和意義等。到目前為止,本書
本書收錄了《掌握以貝葉經為基礎的儀式知識——對斯里蘭卡貝葉經傳統的概述》《對傣泰族群教手稿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一些考察》《傣泰民族教文學的跨界交流》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