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孕育出悠久的浙東文化,且傳承完滿,意蘊多元,具有時代性和進步性。本書以浙東鄞縣、慈城等地為研究對象,采用分類專題的形式對浙東文化的流轉變遷進行探討。其一,對藏書纂志、社會互助等浙東典型文化進行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略浙東文化之特點。其二,對馮君木、虞世南、王應麟、馮賓符、張美翊等浙東名士進行個案研究,以探略浙東文化之深厚。其三,以浙東歷史名城慈城為例,對慈城的歷史、文化、文體、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探略浙東文化之發展歷程。
本書通過對江西石城縣鄉村遺留下來的標語的觀察,通過查找史料,以走讀的方式寫出中央蘇區在古村落里留下的印跡,反映出鄉村振興給古村帶來的新變化。具體內容包括:“風展紅旗如畫”;“土豪家的谷子不要錢,發給貧民!”;“上前敵打仗,不替軍閥當炮灰”;“工農兵聯合起來”;“千年封建都打垮,今天窮人有了家”;“三期戰爭獲全勝,勝利原因要記清”等。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為語言文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動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發展。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共同創辦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區域史研究者提供一個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臺。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能夠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
城市環境史是中國環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領域,本書在借鑒西方城市環境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以黃泛區典型受災城市開封為案例進行具體實踐。立足于黃河泛濫的歷史背景,圍繞人群社會對災害的處理活動,通過對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態、遷城之議,因河患興起的鎮河鐵犀、大禹廟等的專題研究,探討黃河泛濫環境下城市發展的變化過程,凸顯不同人群處理黃泛災害的思想觀念,展現“城市-人群-黃河”三者之間不斷斗爭與適應的互動過程,厘清人群社會在創建人居環境時的家園營造史及營造經驗。
廈門是我國福建省東南部重要城市,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觀察廈門。書稿精選100多篇文章,分為“廈門輿地紀略”、“廈門文史紀略”和“廈門風土紀略”三大類,共五編,以特殊視角和微觀敘事,梳理廈門的歷史脈絡,涉及廈門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現豐富的肌理和質感。書稿寫作跨度近20年,大多數已經在《廈門晚報》《南方周末》《中國國家地理》等報刊發表,反映了作者在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下對這座島城的理解,展現這座城市的基本輪廓和紛繁細節。
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臻善治理,關乎大學學術特質的永恒堅守,關乎大學組織的變革發展,關乎大學內部學術組織體系“學術生態力”的有效激發。“雙一流”背景下推進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治理是其應有之義和應然之舉。選題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基于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生態隱喻,嘗試建構面向激活“學術生態力”的組織整合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建構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生態結構、功能及演替的應然樣態,審視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生態的實然現狀,并進行歸因分析,探索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化解這些問題的相關機制和策略。本選題力求在
該書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圖書,是在《認識金馬河》《成都擦耳巖》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二篇分別圍繞天府之國母親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運碼頭進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別介紹了古代成都水碼頭附近的歷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該書融合了《認識金馬河》《成都擦耳巖》兩本書中的部分重要內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兩江為母女江,外江(金馬河)被層層分水,長期承擔排洪泄洪功能,堪稱天府母親河,書中還重點介紹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對追溯老成都歷史記憶、宣傳巴蜀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
本書以黃河中下游嵩山東麓的鄭州為敘述起點,以斯地彼域的原初聚落、中心聚落乃至城市文明軌跡流變綜合比較,將筆觸延展至其他河流文明,以此梳理、貫穿、歸納黃河文明的“多元與統一”的歷史演化。通過遠古區域性原生文明的再度書寫,在突顯中原區域文化的力量、作用、價值的同時,通過其他地域文化材料的鋪陳,突顯多域文化的原生、并進、交流以及最終摶合的事實。意涵“原初中國”的塑形傳續、確立,不獨在黃河、在中原、在鄭州,此域只是中國遠古歷史的核心單元,而非所有。
編修史志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本書為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史志工作重要論述的精神,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進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設,增強深圳文化軟實力,涵養粵港澳大灣區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于 2021 年 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開始組織編纂,歷時兩年,始竣其工。《BR》《深圳通史》是一部記述深圳地區歷史發展的通史著作。全書以時間為序,分為古代卷、近代卷、當代卷三部。本卷作為全書的首卷,主要記述先秦至 1840年鴉片戰爭前,深圳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