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五位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王維、李商隱、李煜、李清照與辛棄疾,用“生平”為線索,擇“名句”做串聯,以詩做履,將詩詞解讀和詩人生平相結合,解析作品中的文學內涵和情感底蘊,體悟古詩詞的意象與文字之美,在字里行間回望中國人的傳統情感表達和審美意蘊。日月若流,詩卷依舊。
本書深情講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和社會賢達勇敢地跟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獨裁集團決裂,選擇跟著中國共產黨,實行多黨合作,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書中生動刻畫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奮勇前進、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恢宏畫面;同時也真情描述眾多愛國民主人士從舉棋不定到對中國共產黨徹底服膺的曲折過程,用歷史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充分證實人民創造了歷史,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人民、造福國家的歷史論斷。
這本書既是清華大學博導鄭毓煌教授的自傳,也分享了鄭毓煌教授培養學生的多個案例,許多學生出身貧寒,卻都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同時,讀書并非狹義的讀書。具體內容包括:父母的愛情;愛,才是最珍貴的;成為小學生;連續兩次轉學;最后一次轉學,成為學校風云人物;從玩泥巴到愛上閱讀;尷尬的小抄;成功源于努力;對文字的熱愛;放棄保送,立志清華等。
盧偉如,一九一九年十月生于廣東省惠陽縣新圩鎮約場村。一九三七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惠陽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一九四一年在著名的搶救香港文化人士的“秘密大營救”中任惠州秘密聯絡站站長。一九四二年加入東江縱隊,任大隊政治委員、支隊長、江南指揮部指揮員等職。一九四六年六月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后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調至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縱,先后任步兵副團長、炮兵團長,參加了許昌、開封、洛陽、濟南攻堅戰以及淮海、渡江、舟山等戰役。一九五一年任華東第三炮校訓練部部長。一九五二年赴朝
本書收錄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有杰出貢獻的文學家,按照時間順序分為戰國秦漢魏晉時期、唐朝、宋朝、元明清時期、近現代時期五部分,人物涉及曹植、陶淵明、王勃、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李清照、羅貫中、曹雪芹、魯迅、朱自清、聞一多等。
本書以東方智謀為題,收錄的中國歷代諸多謀略家、智者先賢,不是指會耍小聰明的人,而是指那些出謀劃策、能謀善斷、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政治家。本書是一部人物傳記合集。中國古代士人中有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他們都是飽學之士,卻不屑于尋章摘句,吟詩弄文;他們熱衷于成就一番安邦治國大業,卻必須擇良木而棲,尋良主而仕。他們就是古代各位明主身邊的智囊人士。本書所立傳的歷代智囊人士39人,大都活躍于社會動蕩、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在風云激蕩的社會大舞臺上,做過翻天覆地的大事業。本書展現給讀者的,除了這些歷史智囊
本書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代表性的英模人物,厘清英模人物的時代演進軌跡、演進特征,對改革開放40多年的英模人物演進進行圖景化呈現。運用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理論分析、比較分析、跨學科研究等方法,結合問卷訪談,對當代社會不同群體的英模認可度予以考察,在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英模人物塑造的經驗基礎上,通過對英模塑造進行理論維度、歷史維度和現實維度的審思,對現有英模塑造機制作出評述,探索英模人物塑造如何適應在新時代實現新的范式轉換和機制創新。
本書以風度風華風骨風流分類,以生動淺顯的筆觸向讀者講述了顧毓琇、周有光、高士其、周培源、蔣光慈、梅汝璈、張岱年等二十多位出生于19001909年之間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的生平、學識、才情、智慧、道德和擔當,啟迪讀者如何做好人生選擇,如何實現人生理想。
本書以豐贍翔實的史料,清新明快的語言,生動流暢的文字,帶讀者走進大唐“開元盛世”創立者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治生涯和情感生活之中。通過大量的史料記載,充分體現了李隆基非凡的政治才能,強硬的治國手腕,以及人性中的錯綜復雜:唐隆政變的禁軍殺戮,日屠三子的恩斷義絕,股肱之臣的以忠被罪,以及與東宮太子的勾心斗角,與宮闈女人的纏綿悱惻,朝歌暮弦。一場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亂的爆發,將李隆基、李亨父子同時推。上了權力的巔峰,無力回天的李隆基棄長安奔蜀避亂。途經馬嵬驛,六軍將士嘩變,誅殺宰相楊國忠,縊殺貴妃楊玉
王曉明,上海電視臺衛視頻道資深編導、《大愛東方》欄目制片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整合上海紀實頻道、融媒體中心、東方衛視中心、第一財經和版權資產中心等SMG紀錄片精銳力量,旨在將打造“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的紀錄片內容生產高地。本書為 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與上海市總工會2015-2019年聯合推出的4季25集電視紀錄片《上海工匠》的同名圖書,全面介紹了50位為上海乃至全國經濟建設和科技創意做出卓越貢獻的上海技術產業工人的成長經歷和工作事跡,以點帶面地揭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