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節》是一部講述新時代農村青年劉夏知堅強地與命運抗爭,最終實現夢想的長篇勵志小說。未能進入大學的農村青年劉夏知,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身進城打拼。劉夏知在經過努力奮斗后事業上小有成就,可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原本逐漸向好的家庭與事業面臨困境。在經歷一夜破產后的他,痛定思痛,回歸本心,憑借智慧、勤奮走出困境,讓家庭與事業重新回到正軌。作品展現了新時代新青年對美好生活向往,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本書以20世紀初從中國水利水電大學畢業的學生余瑋來到西部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他在事業上的追求,在家庭中的付出,展現了他對于理想的堅守。小說塑造了水利水電勘測工作者的群像,展現了21世紀初新一代大學生立足邊疆、建設邊疆的風貌,同時描繪了古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千年村落里布谷鳥翅膀上的花、玄奘取經路上的石頭城、天邊的慕士塔格峰、帕米爾高原上的大巴扎等,語言流暢,情節生動,具有文學性和可讀性。
本書講述一九三七年上海淪陷后,日軍開始瘋狂地向皖南蕪湖城進軍,城內共產黨不同戰線上的三名黨員擔負起保護難民渡江撤離的緊急任務。共產黨的三名黨員、幾個留守的國軍士兵和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共同組建了一支特殊的難民救援隊,他們不怕流血犧牲,拋開一切個人恩怨,全力掩護難民過江。在日軍封城前的最后一日,難民救援隊在江邊與日軍一支小分隊斗智斗勇,頑強狙擊了日軍進攻,順利掩護了難民過江。小說表現了共產黨員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為抗日背景下的中華民族譜寫出一曲不朽之歌,也是一曲展現中華兒女熱血
本書是楊明的長篇小說處女作,以半自傳體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一位農村落榜少年在上海學藝打工追逐夢想的“ 黃金十年”,其間他遭遇的挫折和失落,各種世俗人情以及似乎觸手可及卻總擦肩而過的愛情,讓人讀來新鮮而親切,引發無限感慨和共情。
太陽走得有點早,四點多不到五點,就真的不見了。劉耳在陽臺上看了看頭上的天,滿眼都是灰毛毛的,轉身就下樓去了。他想在街心花園里多走幾圈,給自己透透氣。他的腦子近來有些亂,亂得常常發慌,就像屋里的某個地方眼見要著火了,卻又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第二圈沒有走完,內急就來了。內急一來,腿就不聽話了。他揪緊了褲襠,便躥到了路邊的一叢芭蕉樹后。就在這時,有人過來了。是黃德米。平日里他叫他黃秘。黃德米看到劉耳就不走了,也不出聲,只是看著他,幫他守著,等他慢慢滴完。劉耳回身的時候嚇了一跳,只好尷尬地笑了
“大劃子來啦!大劃子來啦!……”隨著一群半大孩童的歡呼,那些提著用帕布遮蓋著的筐籃,賣白糕、黃粑、饅頭、花卷、煮雞蛋的,挑著擔子賣豆腐腦、擔擔面、抄手的,一股腦兒占滿了輪船碼頭岸上石梯盡頭的空地,像似列隊歡迎還遠在兩公里開外逆流而上的大劃子客輪的到來,旅客的上岸。東門口碼頭的空氣仿佛都在這片熱切的嘈雜聲中退去了寒意……
本書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南方濱海鄉村。主人公因求學愛上衛生院的護士,他倆歷經坎坷終于成才,但這終究只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因主人公的爺爺有個大山里的典妻,讓主人公與大山又有割舍不了的血緣關系,從而上演了感人的人間親情,主人公的小爺爺因戰亂流落他多,小爺爺的歸來,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非遺傳承人卓瑪與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梅梅相遇,兩人都有深深的曲克安噠情結。曲克安噠是一種高原傳統的乳酪甜點,也是一種高原上古老神奇的防曬護膚品。小說圍繞著曲克安噠,講述了兩則平行的故事,新一代藏家牧女卓瑪,在振興鄉村文化經濟創業中,脫穎而出,對曲克安噠非遺不僅守護傳承,而且創新開發,使非遺以薪火相傳的內核印記,以現代科技工藝匠心獨具的市場理念,讓非遺產品插上了隱形的翅膀,飛向藍天。梅梅以尋根究底的職業精神來找出歷史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蘊,解開了不為人知的曲克安噠與大唐風靡一時的潮妝斜紅和吐蕃
《跤王》敘寫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跤王劉學棟傳奇的一生。展現了社會風情,塑造了眾多鮮活的人物,挖掘出了豐富復雜的人性。
故事跌宕起伏。劉學棟的抗日壯舉令人震撼;同三個女子的感情糾葛令人嘆息;摔跤、斗蛐蛐、斗雞、斗狗、玩蟈蟈、廚藝和紫檀家具工藝的描寫,也頗為引人入勝。
小說畫面感極強,一群鮮活的人物,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動人心魄、 催人淚下的故事,成就了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人性的善美與丑惡一覽無余,時代的血雨腥風盡在眼中……
在古為唐蕃古道“茶馬互市”的古鎮瓦寨活躍著幾支牛幫商隊,他們常年奔走在藏區草原阿哇,繁榮著中原漢區和藏區草原的經貿往來。本書描寫的就是茶馬古道幾家人世代的情誼和他們在抗日戰爭中保家衛國的英雄故事。家仇國恨,邊地瓦寨的小人物在外敵入侵的大是大非面前,團結在一起,撐起了抗日的大旗,奔赴前線。遠古的英雄大地涌現了一批抗日英雄模范,一些故事至今照耀、激勵著瓦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