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作《鹽之路》中,雷諾與丈夫茂斯因友人的背叛失去家園,而此時茂斯又身患絕癥。絕境中二人決定進行一場無畏的徒步旅行,在行進中茂斯的健康狀況得以改善,二人在異鄉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然而,二人新生活充滿著挑戰:當雷諾的母親中風入院,命懸一線,作為女兒的雷諾應選擇全力搶救還是姑息治療?身患退行性疾病、一度無法自理的茂斯是勉力完成學業還是就此放棄?面對突如其來的饋贈,遭遇背叛、流離失所的夫妻二人是否有仍勇氣再度信任他人,接受陌生人的好意?雷諾又如何敞開心扉,用紙筆與茂斯的疾病抗衡,挽救丈夫的記憶
本書是英國傳記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派傳記,作者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擺脫父權和宗教禁錮,走向自由與獨立的經歷,構建了一個與維多利亞時代父權觀念背道而馳、叛逆成長的青春期形象和過程,展現出作者與傳統相對立,質疑宗教和倫理道德,敢于揭露真相的勇氣和力量。該書內容豐富生動,發人深思,文字流暢自然,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波德萊爾(Baudelaire)和艾布拉姆斯(M.H.Abrams)等人所描述的現代主義特征,出版后,在歐美曾引起強烈的共鳴。
三十八歲的奧爾加突然步入生活的地獄:丈夫馬里奧突然為一個年輕女人拋下她和年幼的兒女,還有一條叫奧托的狼狗。
奧爾加失去的,不僅是一段十五年的婚姻,還有她對生活的全部感覺。她一封封地給丈夫寫無法寄出的信,徒勞理清自己婚姻解體的原因。她試圖跟蹤丈夫和情人的蹤跡,不惜在大庭廣眾之下失態。她沉溺在被遺棄的羞辱中,任由身邊的一切陷入混亂:小型車禍、孩子生病、愛狗中毒,還有和鄰居共度的荒唐一夜。
但奧爾加并沒有淪為她自童年起就恐懼成為的棄婦。在不留情面的自我審視和亢奮的寫作
一頭沉默卻永恒的銀色小驢
一位憂郁而多思的柔情詩人
一曲獻給南方故鄉的悠長挽歌
《小銀和我》是希梅內斯早期的代表作,由一百三十八篇簡潔精美的散文詩構成,講述了詩人和他心愛的朋友名叫小銀的銀白色毛驢之間互相陪伴的點點滴滴。他牽著小銀,走過熱鬧的城鎮、寧靜的原野、茂密的樹林,毫無保留地與它分享所思,向它袒露心聲。詩人用親切溫柔的口吻,展現了對青少年時期故鄉的回憶,描繪了一組西班牙南方的淡彩風情畫。此外,本書還收入了詩人在同時期撰寫的《敘事歌謠》若干,讓
婆羅門貴族青年悉達多,為求心靈安寧,拋棄一切,選擇與沙門同行,三年森林生活,悉達多仍看不清自己的內心。悉達多決定拋棄學說,再次踏上探索之旅。
悉達多來到城鎮,遇到名妓卡瑪拉,跟她學習愛情;遇到富商迦馬斯瓦彌,跟他學習經商。他沉迷愛欲與財富,變得俗氣與懶惰。某一天,悉達多從欲望與酗酒的醉意中醒轉過來,游蕩到森林的河邊,準備結束生命。在沉入水中的那一刻,他聽到河水中傳來的永恒之聲……
本書內容講述: 德國貴族慕肖森男爵是著名的德國幻想故事《吹牛大王歷險記》中的主人公。俄羅斯作家西吉茨蒙德·科爾扎諾夫斯基筆下的慕肖森男爵穿越時空, 從“一個巨大的世紀鐘面”跌落至20世紀20年代, 并陷入困境, 他將在歐洲一戰后脆弱的和平、遍地哀悼和政治陰謀中重新發現想象力所在。作者借鑒了男爵的事跡, 以及奧古斯丁、狄德羅、康德等哲人的學說, 創造出一種混合了博學、夢幻和諷刺的閱讀奇觀。
雨果的文藝理論論著既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重要的理論文獻,也是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一個理論標本,今天對我們仍有思想材料的意義。雨果在多篇文學評論和作品序言中批判陳舊的偽古典主義,呼吁新時代需要新的文學,闡釋文學的社會作用和詩人的社會職責。
1859年11月至1861年7月,呂多維克·德·加尼耶·戴加萊作為獵兵少尉參加了英法聯軍的行動,本書即是他在戰爭期間與家人們的書信集。在家書中,呂多維克講述了自己的行程,包括從布雷斯特到中國北方海濱的漫長航程、與上海徐家匯耶穌會機構的來往、法軍在交趾支那的活動等等,與親友們分享了經歷見聞,表達他對家人、故土的思念。同時,呂多維克詳細記述了聯軍偷襲塘沽、進入北京、劫掠圓明園等歷史事件,記錄了一個年輕人在完全陌生之地的數年間對戰爭暴力的親身體驗,也為我們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圓明園劫難史提供了第一手的
《要塞》以沙漠中一位王子的視角展開,由一篇篇優美詩意的思想隨筆組成,對社會、時間、秩序、存在等宏大哲學命題展開探討,又對愛情、友誼、家庭、年老、死亡等日常普遍話題進行討論。可以說,《要塞》是圣埃克蘇佩里耗盡一生心血創作的思想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