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31個省(區、市)為基本核算單位,估算農村勞動力可輸出及輸入量,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劃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模式;有針對性地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不同模式,評價社會公平推動外部動力、經濟發展拉動外部動力以及考核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綜合動力,為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強調從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兩方面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力進行分析,綜合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兩項指標體系,評估勞動力轉移的綜合動力和耦合效應,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不同模式下的具體政策。
本書從土地稟賦、外部環境和農戶稟賦三個維度分析西南典型生態脆弱區的石漠化地區的農戶采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經濟行為。其中,土地稟賦是本書構建的一個高度文理綜合的生態脆弱性度量指標,并將農戶經濟行為劃分為采用意愿、采用決定、采用程度、采用方式、采用收益五個階段的行為過程。通過分析土地稟賦、外部環境和農戶稟賦等因素對生態脆弱區的農戶經濟行為全部過程的影響規律,提出一系列生態治理的政策改進建議。
本書分實踐觀察、理論觀察、學術引介、個案實錄、思想評論五個欄目,收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觀察”:基于數字鄉村治理的研究》《鄉村建設“域外理論”引介:后生產主義》《一種農村發展的新范式:基于<農村發展手冊>的分析》等文章。
本書以社會資本為視角和核心工具,從財政支農、勞動力轉移、公共品供給、農村借貸和貧困代際傳遞等諸方面研究了農村減貧的機制和效應,把農村減貧看作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結果。對農村減貧促進因素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準確把握促進農村減貧的方向,為我國的農村減貧事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本書從理論上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金融反貧困創新的理論內涵及發展規律,以中國農村金融反貧困作用機制及其模式創新為重點,以農民合作社為載體有效銜接貧困地區“小農戶”與現代農村金融“大市場”,以提升脫貧農戶的可持續生計能力和相對貧困治理成效為目標,構建中國農村金融反貧困“機理解構—績效評估—案例闡釋—對策建議”的分析框架,探析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的產業鏈融資增信多維減貧機制、減貧績效、模式創新及優化路徑。
為提升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灌區可持續發展,《農業水土資源協同調控與可持續性分析:以黑龍江省典型灌區為例》以黑龍江省典型灌區為研究區域,以農業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標,以模擬和優化建模技術為主要手段,系統地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黑龍江省典型灌區農業水土資源協同調控方法。《農業水土資源協同調控與可持續性分析:以黑龍江省典型灌區為例》共10章,主要包括單一作物生育階段水資源動態配置,單一作物水-土-肥資源綜合管理,多作物多水源聯合配置,基于農業水-糧食-能源紐帶關系的灌區水、土、能協同調控及灌區可
沙棘是一個生態、經濟兼用樹種,果實富含維生素、黃酮類等化合物200多種,被稱之為“液體黃金”“維C之王”,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近年來,隨著對沙棘營養成分的研究和新產品的不斷開發,沙棘種植面積不斷擴張,其在我國“三北”地區的生態建設和林果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當地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與此同時,市場對沙棘良種苗木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沙棘種子繁殖變異大、長期進行營養繁殖后品種易退化,且市場上沙棘苗木品種混雜、苗木質量良莠不齊,沙棘良種種苗的快速繁育成為制約沙棘產業發展的一個技術瓶頸。
本書內容包括: 黨建引領, 創新驅動新農人致富、黨建引領, 樹立良好農產品品牌、黨建引領, 打造現代智慧農業、黨建引領,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黨建引領, 生態農業塑造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