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以來,佛教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人士所接受,其所承載的佛教文化亦對當時的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突出表現為在志怪小說中衍生出以“稱道靈異”為主旨的佛教靈驗類小說。然而,作為唐前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佛教靈驗類小說在以往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中卻相對薄弱。本書通過史學、宗教學與文學的相互滲透和溝通,從一個新的視角研究六朝佛教靈驗類小說,緊緊圍繞《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從分析個案入手,具體論述這類小說生成的歷史語境、文體特征、美學意蘊、成書過程,探討此類小說與佛教信仰、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歸納了此類小
本書是作者繼《故事法則》之后, 以古今中外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為實例, 討論具體案例中故事學發生原理、運作機制的專著。內容包括《西王母形象變遷與“層累造史”的減法問題》《織女的身世、容貌與婚姻》《梁祝故事是怎樣結尾的》《劉三姐傳歌路線》《端午的惡日傳說與辟邪法門》等。
《世說俗談》是文史作家劉勃解讀《世說新語》的歷史隨筆。劉勃以講段子的形式來趣味解讀《世說新語》中各種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為和思想。全書分為漢魏易代與始暢玄風竹林七賢中朝的浮華與夢幻江河之異繞不過去的老賊等五大章節,劉勃以《世說新語》文本為基礎,參照《晉書》等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精準考據,將魏晉時期的諸多名士放進具體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解讀,并展開多重線索的想象與推理,以更多元的視野來詮釋魏晉時期的風流與蒼涼。
《宣講有道:晚清宣講小說的倫理敘事》聚焦于晚清宣講小說,考察故事作為案證所宣傳的家庭倫理、鄉族倫理、職分倫理和生態倫理;結合晚清宣講小說的口頭性傳統,進一步分析說一聽場域中敘事視角、敘事干預、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倫理功能,以及宣講的儀式化、語言與結構的程序化、情節與主題的重復性等所體現的倫理追求,對晚清宣講小說的倫理敘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本書共十一章,包括石神論、李冰論、二郎論、杜宇論、鱉靈論、廩君論、神女論、岷山蜀江諸神論等內容。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醉留東野、雉帶箭、歸彭城、山石、湘中、答張十一、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榴花、祖席、游太平公主山莊、廣宣上人頻見過等。
本書講述了讀詩的好處,它不止于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養人的浩然之氣。作者在書中講到,讀中國古代文學,除了能夠豐盈知識,更能塑造性格、影響態度、建構價值、翻新生活。以默寫、背誦為主的古詩詞教學法將本應深受古典語言文化之美影響的學子們,阻隔在文學的門檻之外,致使大量中國學生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中。本書認為如果詩人是一個導體,詩歌就是神靈通過這個導體時所放出的光芒。這一道一道的光芒,或富足心靈,或鼓舞精神,或點燃生活。
本書旨在從文體學的角度出發,廣泛吸取古今中外文體學研究的成果,對六朝駢文進行歷史描述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研究,力爭在總體把握的宏觀視野之下,細致考察六朝時期各種文體的具體駢化進程和藝術得失,兼及對文學批評和文化思想的整體考察;借鑒和吸收語言學、音韻學的研究成果,將對六朝駢文名家的知人論世與對駢文文體特征的研究結合起來,以期為深入認識六朝駢文發展的內部規律及其文體功能提供新的視角。
本書主要圍繞歷代宋詩選本特點、分期、類型、體例、文學理論價值、文獻價值、宋詩選本與唐宋詩之爭等七個重要詩學議題進行論述,并對具有代表性的宋詩選本進行整理和研究,以期完整地歸納出宋詩選本的全貌。
本書以十種詩歌主題為經,以百首經典作品為緯,一線貫穿初唐、盛唐和中晚唐詩歌發展,全面展示唐詩的藝術魅力,并以通俗的、文學性的語言來呈現唐代士俗生活的圖景。全書共分十講:宮怨(宮墻內的愛怨),詠物(秋日蟬聲),田園(詩意棲居),山水(濃淡相宜),邊塞(慷慨悲歌),送別(驪歌聲聲),愛情(朦朧的勝境),悼亡(真情獨白),音樂(寫聲的藝術),思婦(相思與怨別)。本書雅俗共賞,在向社會大眾介紹唐詩精華之外,也將唐詩研究的新成果融在其中,對唐詩研究者也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