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技術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結晶,也是未來變革性技術的源泉。《中國納米科學2035發展戰略》包括納米科學的戰略地位、納米科學的發展規律與發展態勢、納米科學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布局、納米科學的發展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系統分析了納米科學的發展現狀與態勢,總結了納米科學的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并提出了我國相應的優先發展領域和政策建議。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夠實現熱能和電能直接相互轉化的功能材料。在廢熱回收和半導體制冷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近年來,熱電材料在光伏-光熱聯用發電,5G系統制冷等方面又展現出新的應用潛力。熱電材料的廣泛使用,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決突出的能源枯竭和環境污染與社會不斷發展的矛盾,并推動
本書為“低維材料與器件叢書”之一。低維材料是以至少一個方向上為原子到納米尺度的量子點、納米晶、納米線、納米管、石墨烯、石墨炔及其他二維材料等為基本單元構筑的新興材料體系,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前沿,蘊含著精妙的理論、奇特的結構、獨特的性質和能源、信息、健康等領域的廣闊應用。本書簡要闡述了低維材料的理論基礎;介紹了低維材料的結構特點、表征方法,以及自下而上制備與組裝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結構控制策略;考察了低維材料的力學、電學、磁學、熱學、化學和光學性質,以及其維度、尺度和耦合效應;系統梳理了
本書系統介紹了石墨烯基燃燒催化材料在固體推進劑中的應用研究進展,重點討論了石墨烯基燃燒催化材料的制備、與推進劑常見組分的相互作用以及石墨烯基燃燒催化材料在不同種類推進劑中應用的情況,學術水平居國際先進。本書體現了作者在多年科研工作期間對于推進劑發展趨勢和所面臨的挑戰的見解,有助于讀者把握相關研究方向的脈絡。此外,作者系統歸納了單金屬負載型、雙金屬負載型、配位型石墨烯基燃燒催化材料的形貌、組成結構,以及對改性雙基、復合推進劑等燃燒、安全和力學等性能的影響,并闡述了對后續發展方向的觀點,對
本書從“基礎-性能-應用”鏈條出發,介紹了納米材料的基本結構、理論基礎、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概括了納米材料的制備方法和先進分析表征手段,分析了納米加工技術及器件的制備,總結了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在能源采集、存儲與無線傳感領域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納米復合含能材料一般由金屬、金屬氧化物和(或)有機、無機含能材料組分的納米顆粒及基體組成的,其兼具單質含能材料的高能量釋放效率與復合含能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優勢,可以滿足武器裝備發展對含能材料新的要求。因此,本書主要從納米含能材料的定義和性能入手,主要闡述了5類性能優良的納米含能材料的設計、制備、結構與性能關系等內容。
本書的內容經過編者合理的調整,將許多在石墨烯領域出色的權威人士對石墨烯納米器件的見解進行了整理、總結。本書包含了九個章節,在概括了CMOS器件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后,編者首先用四個章節分別論述了石墨烯納米晶體管的器件物理性質,然后再用四個章節論述了制作石墨烯納米器件的材料和工藝方法。
本卷首先概述了生物傳感器并分析了石墨烯在生物傳感中的應用優勢,之后按照章節對其重點的應用領域進行了介紹,包括石墨烯在生物醫學、農業防務、農藥和食品科學中的應用,還原氧化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和電催化應用,基于綠色合成石墨烯及其納米復合材料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石墨烯基納米材料以及在電化學傳感器中的應用,基于石墨烯的無標記生物傳感器、石墨烯作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檢測平臺,基于石墨烯的電化學適配生物傳感器、自組裝薄膜及三維石墨烯的傳感平臺,分子物種與石墨烯和石墨烯傳感的相互作用,雜原子摻雜及復合材
本卷著眼于石墨烯復合材料,按照章節分別重點介紹了:石墨烯增強的先進復合材料;石墨烯基底系統界面力學性能;石墨烯陶瓷復合材料;二維和三維石墨烯基納米結構的第一性原理設計;石墨烯復合材料的納米結構;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石墨烯復合材料;石墨烯渦卷結構及其在電阻開關存儲設備中的應用;銅-石墨烯復合材料;用作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石墨烯-金屬氧化物復合材料;石墨烯二氧化鈦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含有納米氧化鋅的還原氧化石墨烯在氣敏傳感器中的應用;氧化石墨烯環氧樹脂納米復合材料涂層;基于
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于納米尺度(1~100nm)的物質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其展現出了一系列優異的性能,在能源、環境、生命、材料等領域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書介紹了納米材料的基本理論、制備與表征方法、實驗技術與創新設計等內容,包括納米材料及其性能、納米材料合成與制備、納米材料表征方法、納米材料制備實驗、納米材料表征實驗、綜合設計類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