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個標識性事件。本書主要將這場學術運動置于“中外交匯”的現代中國學術語境之中,追索西方漢學、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獻辨偽學,清代乾嘉考據學、晚清今文經學、清末民初"新史學”以及民國“古史重建”派和民國唯物史觀派等學術形態或學術流派與這場學術運動之間的學術因緣,從而多維度、全方位地揭示這場學術運動何以能夠在現代中國學壇興起的復雜面相。
民國史學指從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這一歷史時期的歷史學。本書將民國時期史學納入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的進程中,研究它的產生、興盛、演化,以及學術演進機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進而認識特點,探索規律,將這個獨立斷代的史學史體系化、完整化;以史學流派、學術機制為切入點,從制度的層面和學術自身的矛盾運動中考察史學的發展變化。
《中國史學史》一書主要由十章組成,系統論述了我國史學自炎黃至民國的發展情況與演變。探討了史的本義及遠古史官的產生與分工;梳理了先秦時期的著名史家與史籍,有孔子《春秋》、左丘明《左傳》、《戰國策》和《世本》等;深入分析了兩漢至唐初私家修史的繁榮,這一時期涌現了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等彪炳后世的史家、著作;闡釋了唐宋官修史書的建立及至清代史學成就的突破,其間出現了二十四史中其余多部正史、新的史學體裁紀事本末體、史學集大成者劉知幾和章學誠;回顧了民國年間史學發展的趨勢及重要
在這本別開生面的訪談錄中,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通過與九位引領了新史學寫作的學者的對話,探討了歷史寫作的新路徑,考察了所謂新史學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訪談中,阿薩·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羅伯特·達恩頓、卡洛·金茲堡、杰克·古迪、丹尼爾·羅什、昆廷·斯金納、基思·托馬斯和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就他們的主要著作以及他們與其他重要史學家和理
本書稿立足于建構當代中國歷史闡釋學的視角,作者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內容集中于歷史學與闡釋學,采用跨界方法,追求古今中西的融通。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內容,主要探討了“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闡釋·詮釋·解釋·說明、 Hermeneutik的漢語譯名、從語言起源到文本出現、闡釋、“絕地天通”與人類傳話活動的肇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關于“讀書必先識字”、歷史學的原生形態與質文遞變等內容。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當時屬中國科學院。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下設的現代史研究室成果豐碩,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收藏了數千萬字的珍貴史料,涵蓋"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其二來自"五卅運動史料"課題組,其三來自"非基督教運動"課題組和"美帝利用宗教侵華史"課題組遺留下來的豐富史料。本書稿梳理了該研究室2012-2022年十年的組織架構與學術研究成果,是對該研究室近十年發展的一個重要總結,也是對中國現代史研究的一個總結與開拓,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奠定基礎。
本書主要是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史通》這部著作對中國史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對它的研究情況及其發展脈絡。
本書聚焦于規模法則這一復雜科學前沿研究方向,闡釋了各類復雜系統(生命系統、生態系統、互聯網社區、城市、國家、企業等)中存在的統一規律。規模法則理論能夠用簡潔的冪律公式刻畫各種宏觀變量隨系統規模變化的數量關系,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萬事萬物。本書不僅搭建了一個系統認識復雜科學的思維框架,揭示了不同事物背后的普適規律,而且可以讓你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全面的理解、更本質的洞察。本書適合大學生、研究生、跨領域科研人員、企業高管,以及對復雜科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本書共十六講,主要由歷史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三個部分構成,旨在幫助學習者掌握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體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多樣性及選擇”“史學功能探索”“歷史時間與歷史空間”“環境史學基本原理”等多個方面。
本書輯選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的相關研究論文,研究內容涉及國內考古、中國古代經濟史、官制組織制度史、歷史地理、民國史、世界史等、斷代專門史等,如考察浙江余杭卞家山遺址良渚文化墓葬的分期、漢代南程墓地結構分析、唐代讓官、武漢輪渡開辦時間考、9世紀加洛林文獻中查理曼形象的刻畫與變動等,主題豐富、研究議題多元,收錄編排順序大致按照時間、中西的方式,本書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學生的研究成果集結,有一定學術探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