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中國式小區?社區行政化真的一無是處?社區自治與群眾工作是什么關系?社區服務如何更好對接居民需求?社區工作者隊伍如何建設?業主合作為何難以達成?黨建引領如何辦好社區小事?社區治理現代化如何實現簡約高效?為什么中國式社區要邁向治理共同體? 本書基于全國20多個城市100多個社區的田野調查,對包括上述問題在內的社區治理主要議題做出了有力回應,提出了認識和理解中國式社區的初具體系的若干概念,是“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自覺實踐。無論學術工作者還是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其他相關從業者等城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我國政府對境外在華非政府組織分類管理”,研究目標是通過對在中國境內活動的跨國(境)非政府組織,根據其差異性,進行科學的分類,探討其發展規律、運作機理和治理機制,完善對其實施有效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以便于我國政府展開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多方位的管理。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豐富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科內容,為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管、權責明晰、依法監管的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體制機制提供理論支撐,借鑒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經驗,對培育國內非政府組織,實施國內非政府組織“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實
廣泛、深入地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書以河南、安徽、江浙等地大中小型城市的實地調研為依據,系統考察和總結這些地方居家社區養老的發展現狀、主要做法和基本經驗,分析和思考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此外,本書還從社會支持的理論視角出發,針對在積極老齡化社會建設中如何體現老齡價值、擴大為老社會支持、破解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難題、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區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等熱點問題,從學術上進行初步探討。
社會信任是凝聚社會共識、協調社會秩序的基本要素之一。社會信任的不足和缺失會引發 流動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社會交往半徑不斷擴展,人們所面對的族群多樣性因之不斷 (CSSC)數據,根據研究問題與實證分析的需要,運用了多層次混合效應線性回 (MLSEM),探討中國西部地區的族群多樣性影響特殊信任與普遍信任的具體效應,并在 中的中介作用
本書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視角,從優化政治引導、轉變政府理念與行為邏輯、主體賦能、制度供給、技術嵌入等方面進行了路徑探索。協商治理是由協商民主理論與治理理論聚合延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治理范式,由于具備民主的價值屬性和鮮明的問題導向而逐漸被應用于基層社會治理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思想,在農村社會如何建設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體正成為一個重要的實踐命題。理論維度上農村社區協商治理通過民主協商機制可以有效營造起社會治理的利益共同體、行為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因而農村社區協商
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落實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現。本書圍繞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路徑,通過對深圳城市社區治理變遷和治理模式等的全面分析,充分展現其城市社區治理的發展水平、突出亮點和創新成效,這對其他城市社區治理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學術著作,既可為相關理論研究者提供有益參考,也可為社區治理實務工作者提供經驗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本書針對現有生態空間規劃大多基于宏觀和中觀尺度的現狀,綜合多國經驗,明確面向村鎮社區這一微觀尺度生態優化目標、原則、內容,總結基于規劃過程全階段、不同類型生態空間的時空維度,以及“三生協調”、“公眾參與”的重要規劃理念維度的生態空間優化策略;并梳理在規劃目標設定、調查實施、規劃方案制定、基礎設施設計、后續維護管理的各階段中,兼顧生物保護和景觀營造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雙重優化目標的規劃實施技術。
《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報告(2023)》的年度主題是“法治、低碳、健康和公園社區”。本書由總報告、分報告、專題報告和案例研究四大部分組成?倛蟾嫦到y探討了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與治理創新的七大方向:黨建統領明確化、社區規模適宜化、社區結構開放化、交往空間融合化、公共服務精準化、社區環境宜居化和共建共治常態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黨建統領為方向指引、以美好生活為目標追求、以服務居民為核心理念、以美麗宜居為環境底色、以智慧賦能為基本特征、以綠色低碳為生活品質、以創新創業為時代風
書稿為“讀懂新時代”叢書的一本,旨在進一步深入探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對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進行分析和解讀。集中闡明正確研判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戰略和方針政策,闡釋了如何正確理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內涵、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以及其與社會發展階段之間的關系、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特征和關鍵、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