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由清末著名醫家雷豐所撰,書中所載時病為感四時六氣之證,非指時疫。全書共8卷,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痃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為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每卷均羅列出常見疾病、擬用諸法、備用成方和臨證醫案,綱舉目張,理法方藥齊備。書末有附論13篇,論述了作者對于時病辨證與治療的觀點。歷來論述時病者較多,但專論四時之病者較少,雷氏所撰《時病論》專論時病,補前賢所未逮。
《傅青主男科》為清代醫學家傅山所撰,是我國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專著。全書共兩卷,分傷寒、火證、郁結、虛勞、痰嗽、喘證、吐血、嘔吐、臌證、水證、濕證、泄瀉、痢疾、大小便、厥證、癩狂、怔帥驚悸、腰腿肩臂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脅痛、濁淋等二十二門,涉及男科遺精、滑精、淋、濁、陽強、陽痿、腎子痛、偏墜等病種。另外,本書還收錄了雜方、小兒科、女科等內容。
本書共8卷,每卷1門,分為提綱門、內因門、外體門、上竅門、胸膈門、腹脅門、腰膝門、下竅門8類,每門羅列相應的若干病證。每病證之下按大意、內外因、外候、脈法、治法、用藥、選方排列分別論述,其內容包括內科各種病證及部分五官疾患。
《血證論》為清代醫家唐宗海著,成書于1884年。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縣人,進士及第,緣于其父體弱多病而立志習醫。其父患吐血、下血證,照各書施治無效,遂著意探索血證診治。曾遍覽方書,深得《內經》、仲景書之旨,在此基礎上,研討組合方藥,“用治血證,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證論》,彌補了此前血證理論和臨床整治的空白。《血證論》全書共分八卷,敘述了陰陽水火氣血、男女異同、臟腑病機、脈證生死、用藥宜忌及諸血證等,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血證治療的專著。
本書整理了劉健教授治療風濕痹病的大量驗案效方,并借助現代數據挖掘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劉健教授的用藥規律進行詳細解讀。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全書依次記錄了劉健教授研讀中醫經典,通過數據挖掘總結出“從脾治痹”的思想,然后巧妙運用于臨床,形成健脾化濕通痹系列成方,再進一步探尋藥物發揮治療作用可能機制的整體過程,以期較為完整地體現本團隊在中醫風濕病診療方面的獨特模式。本書不僅記錄了劉健教授對痹證病因病機的理解和治療過程中對中醫理論的靈活運用,而且展現了劉健教授從事現代中醫風濕病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愿景。相信本
本書精選百余名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治療痹證的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為基礎,將臨床經驗進行總結歸納,如朱良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張鳴鶴自擬強脊Ⅰ號方、強脊Ⅱ號方、強脊Ⅲ號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石仰山運用化痰利濕,舒筋活血法自擬痰瘀阻絡湯加減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范永升運用“ 痛隨利減”理論治療急性痛風經驗;南征運用內外合治法治療熱毒滯絡型消渴痛風;孫樹椿自擬頸椎Ⅱ號方、頸椎Ⅲ號方治療頸椎病等;伍炳彩運用和解少陽,調和營衛,祛風散寒法治療產后風濕病……此類效方驗方,若辨證正確,立竿見影。學習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
本書是關于張琪國醫大師治療腎臟疾病臨床經驗的專科著作。張琪教授是中醫腎病臨床實踐的先驅,探索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中醫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張琪的生平;第二部分系統地介紹張琪治療腎病學術思想;第三部分是張琪治療各種腎臟疾病最常用的16個經驗方的溯源、解讀,并附以驗案,展示經驗方的應用情景和效果;第四部分介紹復法合方治療腎病的方法,展示其靈活應用經驗方以應對復雜病證的技巧。本書的特點是以方劑為核心,深入淺出,易學易用,來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
本書分為基礎篇、臨床篇、附錄三部分。基礎篇介紹了腎臟病的相關理論知識;臨床篇介紹了常見腎臟病的中西醫結合認識、診治、預防調護等內容;附錄包括臨床常用檢查參考值、開設腎臟病專病專科應注意的問題。
本書分為基礎篇、臨床篇和附錄三部分。基礎篇介紹了周圍血管疾病的相關理論知識;臨床篇介紹了常見周圍血管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認識、診治、預防調護、研究進展等內容;附錄包括臨床常用檢查參考值、開設周圍血管病專病專科應注意的問題(數字資源)。
本書分為基礎篇、臨床篇和附錄三部分。基礎篇介紹了高血壓的相關理論知識;臨床篇介紹了常見高血壓的中西醫結合認識、診治、預防調護、研究進展等內容;附錄包括臨床常用檢查參考值、開設高血壓專病專科應注意的問題(數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