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與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寫的。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
本書是“中華詩文選讀叢書”中之一種,選取五代蜀主孟昶以來294副對聯進行賞析解讀。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進行創作的一種民族文體,講究對仗,平仄協調,從古至今留下數不清的杰作。本書正文由原文、聯話、解讀三部分組成,解讀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從創作背景、創作內容及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全面闡釋,有效幫助讀者了解和欣賞對聯這一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
本書主要選編巴蜀文化名人、著名學者田楚僑的詩文創作和論學懷人的隨筆小品。共分四部分:詩詞駢賦、譯詩與譯論、隨筆與雜論、高考指南。書后附錄文獻三種:田楚僑著作系年、田楚僑的交游及有關文獻、重慶市檔案館田楚僑檔案名目。
本書是批評家、詩人張定浩編選的朱自清文選。全書分三輯,分別是詩學批評:傳統與現代、語文寫作:致用與守正、文學鑒賞:了解與欣賞。這三輯對應了朱自清的三種身份以及三個事業階段,即新詩詩人、國文教師、古典文學學者。本書中的批評、鑒賞和知識性的文章,既有朱自清散文的平易自然之美,又能從普通讀者、學生閱讀文學的需求出發。他強調文學與普通讀者的關系,不作抽象的談論,只是從一個詞、一句話、一首詩乃至一些具體問題出發,最終讓文學走進你我中間。
本書分為憶往、雜記、思想、序跋四輯, 16萬字, 均為李澤厚1990年代初及以后寫下的, 體現了在探索“命運”的道路上對“意義”的尋求, 其所記、所議, 圍繞人的存在或本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的命運和詩情等方面。李澤厚雖非文學家, 但文章思想深邃、文字灑脫, 不多修飾, 余味深長, 情景中飽含時空玄思與人生哲理, 全然沒有學院派枯燥繁瑣之病, 在學術界久負盛名, 被譽為“當代梁啟超”。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了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道教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影響至深,《菜根譚》是最早的雞湯文等觀點。
本書分為看山、轉山、后記三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前往梅里的路;初見卡瓦格博;路上的騎行者;不搭車的“獨行者”;緬茨姆之愛;徒步雨崩;開啟轉山之路;阿青布的守望等。
《臥波堂隨筆》是作者對兒時的回憶,記錄了他在上海生活的點點滴滴。以三十多篇短文和回憶的方式,通過市井弄堂小人物的悲歡,寫出了他們所處時代的特點以及轉折。既有弄堂鄰里間的趣事,又有對家人、故人的思念。作者從日常生活入手,洞悉時代特征,筆下流出的文字,尋常巷弄蟄伏著傳奇,別具強盛的生命力。行文中更用了不少滬語與俚語“劃大水”“長錠”“老虎腳爪”......生動有趣展現了當時上海市民的世俗生態。作者的寫作,有直白的敘述,又有大片的留白,給讀者大量想像、補充的空間。
本書是“中華詩文選讀叢書”之一種,內容是宋代散文選注解讀。宋代散文是中國古代散文的鼎盛時期!白郧匾韵拢哪⒂谒巍保300余年間,出現了眾多的散文作家和散文作品。其特點是明白曉暢,平易近人,對后世影響甚大。本書選錄了這一時期主要作家的作品,選錄篇目著眼于代表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以顯示這一時代散文成就的豐富多彩。全書由原文、注釋、解讀、點評等部分組成,萃取經典文章,注釋精練、準確,解讀深刻、透徹。
本書是《申報·自由談》自黎烈文1932年接編后至1935年的雜文選集,是兩位編者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權威,也是《申報·自由談》作者唐弢先生指導下編選的,唐弢先生親自為這部選集寫了序。 本書是對《申報·自由談》由于魯迅的參與撰稿而形成的最輝煌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雜文的第一部篇幅適中的選集,198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22年是《申報》創刊150周年,2023年是唐弢誕辰110周年,重印這部雜文選,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重印本新增編者撰寫的重印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