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錄俞樾一生所撰楹聯(lián), 共收1292聯(lián)。大致包括三類: 一是為名勝、樓觀、祠廟、私家藏書樓所撰楹聯(lián); 二是為友朋及應約所做賀聯(lián)、喜聯(lián)、壽聯(lián)、挽聯(lián), 此部分比重最多; 三是集字聯(lián)。對于鑒賞、習作楹聯(lián), 本書都是難得的范本。全書文字精煉、內(nèi)容全面、見解獨到, 是讀者初探國學的極佳參考。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一期點綴太平;一期崇尚儉樸;一期規(guī)正風俗;一期警惕人心;一戒剽竊陳言;一戒網(wǎng)羅舊集;一戒支離補湊;音律;賓白;科諢;格局;變調(diào);授曲;教白等。
本書是季羨林在參觀游覽國內(nèi)比較著名的旅游景區(qū)時所寫的游記精選本,收錄了如《火焰山下》《在敦煌》《觀秦兵馬俑》《法門寺》《登黃山記》等唯美篇目,并配以編者注釋和隨文圖片,向讀者呈現(xiàn)了季羨林散文創(chuàng)作的精髓,使讀者領(lǐng)略了一代大師眼中的神州之美。
本書是季羨林出訪各國時所寫游記的精選本,收錄了他出訪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烏茲別克斯坦、日本等十幾個國家期間所寫的游記,并配以編者注釋和隨文圖片,向讀者呈現(xiàn)了季羨林散文創(chuàng)作的精髓,使讀者領(lǐng)略了一代大師眼中的海外風情。
《陶淵明的遺產(chǎn)》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對陶淵明多年研讀、體悟的結(jié)晶。在本書中,張煒先從魏晉這片叢林說起,將讀者帶入陶淵明所身處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盛行的魏晉時期。我們由此觸摸到陶淵明掙脫官場、投身田園與農(nóng)事所蘊含的豐厚意義:在文明法則與叢林法則之間,陶淵明做出了自己的判斷與堅守。
張煒還通過與高更、梭羅、荷爾德林、彭斯、維吉爾、托爾斯泰、蒙田及屈原、莊子、王維、竹林七賢、孟浩然等諸多藝術(shù)家的對比,將陶淵明置于廣闊的價值參照系中。在文明史上眾多相似與不同的比照下,陶淵明的光輝分毫
這是一本關(guān)于讀書的隨筆,作者在一篇篇雋永清新的隨筆中向讀者娓娓道來自己成長過程中與書發(fā)生的各種有趣的故事。讀書是一項終身的事業(yè),每個人在成長、學習、工作的不同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人生境遇,每個不同的階段,讀書的喜好和眼光也會發(fā)生變化,而每個階段閱讀過的經(jīng)典書籍,都會變成人生思想的財富而受用終身。讀書既是一種興趣,也是一項偉大的工作,人與書的那些親密的互動,書的漫長歷史中那些美妙的時刻和經(jīng)典的心得,不同閱讀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時代讀書人的選擇和堅持…&hell
本書是蘇枕書近年的隨筆結(jié)集,歸集為上、下兩篇。上篇《卻顧來時路》,落筆的重心大都在故鄉(xiāng)、植物和飲食,滿溢了思鄉(xiāng)、懷故之情;下篇《惆悵遠行人》,著力于張愛玲、張繼青、井上靖、長澤蘆雪等人,目送他們在尋覓與對照中,一次次踏上命運的旅途。
書中有對故鄉(xiāng)、舊事的追懷,對異國生活的記錄, 以及探尋那些同樣在異邦或異鄉(xiāng)的遠行者托缽乞食為生的良寬,書寫中國故事的井上靖,去往歐洲、要與 日本人身份切割的高橋和子和她的丈夫高橋和巳。讀者諸君會在后面一一與他們邂逅,和他們、和作者一起, 穿過山道
本書是周勇先生的第一部散文結(jié)集, 包括江山魂魄、駑馬十駕、陽光跋涉、巴渝城記、經(jīng)師人師、異國友朋、親情無限七個部分, 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江山紅葉》《金佛杜鵑》《又見金佛杜鵑》《禮贊黃葛》《青龍橫空出阿依》《“走”出一片新天地》《重讀“風流”》等七十三篇散文。作者以豐厚的知識素養(yǎng)和嫻熟的文字功力, 感情飽滿地書寫壯麗的山川鏡像、廣博的人文風物、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 表達了他對鄉(xiāng)土的情思, 對自然生命的禮贊, 對親情友情的摹寫。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撰寫的一部散文集,借追懷往事如煙,鑒賞師友風流,勾勒另類系史,以體現(xiàn)自家的中文情懷。文中所追憶與描述的,多是作者直接接觸過的師長,以北京大學中文系為主,擴展到整個中外學界。本書不僅限于懷舊,還蘊涵著對中文人的性格、才情與命運的揭示,以及對當下中國大學的思考。
繼《人文情緣》《人文情思》之后,作者的第三部作品《人文情悟》問世,于是形成了完整的作家、詩人和文友交往的文人情懷三部曲。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對生活中文友的觀察和記述,第二部分是作者的讀書體會,第三部分是作者為個人專著和主編的文集及文友出書所寫的序。本書是三方面內(nèi)容匯總之力作,也是忠實的人文紀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