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內涵表征與評價內容、指標選取與體系構建、評價方法與分析模型等幾個角度出發,討論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進展,分析不同尺度下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差異。在對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本書集成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因素評判與定量表征、結果分析與實際應用,結合江西省全域、鄱陽湖區及其縣域、保護區等不同尺度開展實例分析,提出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的改進對策,并探討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研究的總體特征和未來展望,以期為開展區域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提供新視角、為
只有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才能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因此,本書選取了鋼鐵、新能源汽車、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疫苗、量子5個代表性產業,分別研究其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發展現狀、創新模式與主要困境,并給出相應的發展建議,以此探索提升我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路徑與對策。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占據核心地位,科技創新與產業體系的有效銜接與有機融合已成為實現產業現代化的關鍵。本書聚焦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路徑與對策,從內涵特征、面臨形勢、建設
本書首先從理論層面剖析和闡釋國際人才流入促進中國技術進步的四條重要機制,即國際人才流入與人力資本累積、國際人才流入與外商直接投資、國際人才流入與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國際人才流入與多元文化創新。其次,基于留學視角對中國國際人才流入的現狀進行分析,依次檢驗了國際人才流入對中國人力資本積累、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促進效應。最后,通過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了國際人才流入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和城市層面創新能力的影響。
本書聚焦于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高技術產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互聯網經濟等領域,探討了四個方面的重要議題,即全球高技術競爭、第四次工業革命、新信息技術革命以及互聯網壟斷治理。這些高技術領域代表了目前人類智力的成就,也是成果。這些高技術產業的前景和影響、演變路徑、潛在的收益和風險遠未完全顯現,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仍然處于不斷深化的過程當中,本書可視為對相關問題的初步探討。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優化經濟結構、激發創新潛能、轉換增長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中國各級地方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多目標狀態下多元系統協同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書聚焦多元系統耦合發展問題,旨在通過產業變遷、協同創新、科技進步、生態效率總體演進趨勢及區域關聯特征的分析,把握中國四元系統發展現狀、區域優勢及空間聯系規律,進而探索四元系統融合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現存問題,為各省(市、區)合理配置生產與創新資源、正確實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結構升
本書研究我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化背后的經濟驅動力量,從市場結構、技術進步、金融發展、財稅政策、不確定性、經濟周期等多個維度研究導致我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化的因素。全書共分十章。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人民一直致力于消滅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構建起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分配制度,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體制和分配機制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思想、制度思想與收入分配思想,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本書以經濟思想史視域對當代中國各時期的分配制度進行研究,通過對各時期社會背景、分配思想、分配制度及其實踐的梳理,剖析當代中國百年分配制度的演化脈絡、邏輯及特點,并在
2021~2035年,中國的減貧戰略走向何方?《中國的貧困治理》凝煉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靠自主發展知識擺脫貧困的實踐經驗。本書對中國貧困治理經驗進行了理論解釋,對中國多維相對貧困標準、多維相對貧困人口(基于生活質量缺陷)、多維相對貧困區域(基于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開展實證分析,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補短板、強弱項”,縮小發展差距,邁向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參考。
本書匯集了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八位知名學者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研究成果, 他們從中國發展新階段、雙循環、中國經濟、安全發展理念、生產函數及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與新發展格局之間的關系等不同維度, 深入探討了如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性與要求, 有助于立體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認清構建新發展格局之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廓清認識迷思, 在后疫情時代發現新的機遇。
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從傳統的“中心一外圍”式的單一循環,逐漸演變為以中國為樞紐的“全球雙環流”體系。在此視角下,本書從中國與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產業、投資、治理和綠色等方面入手,系統闡釋了發展中經濟體的協同發展機制。作為重要的戰略抓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發展中經濟體的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和示范效應。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為研究重點,從基礎設施、產業耦合、數字經濟、技術溢出、第三方市場合作、綠色發展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本書的內容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