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愿景,梳理了國際綠色金融的發展實踐與經驗啟示,闡述了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的政策體系、模式路徑與實踐策略,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轉型金融、碳交易、碳金融、可持續金融、ESG投資等各細分領域的綠色金融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勢,揭示了“雙碳”愿景下我國綠色金融應如何賦能經濟社會實現低碳轉型,指導傳統金融業應時而變、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本書圍繞金融資源錯配這一主題, 主要研究兩大問題: (1) 我國金融資源錯配的形成機理, 包括內在形成機理和外在形成機理; (2) 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分析。在這部分, 本書分別從行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以及企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展開研究。針對于行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 主要探究了金融資源錯配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減損效應。
發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金融發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線,進一步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中國金融科技燃指數報告(2023)》由總報告和專題報告構成。總報告重點梳理了2022年金融科技領域的十大政策和十大事件,評價了中國13個區域和59個城市金融科技的總體發展,從技術賽道和應用賽道雙維度分析了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主要特征,并重點分析了成渝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狀況。專題報告共有兩個,分別為“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園區綜合評價報告”和“中國消費信貸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本書分析了金融開放的內涵、原則、測度等核心概念,梳理了國內外金融開放相關的理論和文獻,回顧了我國金融開放歷程及取得的成就與經驗,對比世界部分國家金融開放過程,結合新階段的時代特征,總結了適合我國金融高質量對外開放的經驗,提出了新階段推動金融開放向高水平、縱深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書首先對影子銀行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對影子銀行業務等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闡述了相關的理論基礎,分析了我國影子銀行業務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中國影子銀行業務的特點,并對其發展模式、規模測度等進行了分析。進而以我國A股36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使用其2010-2019年的年度面板數據,對影子銀行業務的風險及其治理進行了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針對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及其風險治理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中國信托行業研究報告》已連續十一年出版,本書為讀者呈現信托行業在2022年的發展歷程,立足當前行業轉型蝶變期,通過國內外行業對比研究,著重筆墨深入研究資產管理信托和資產服務信托重點領域轉型之路,以期對解決行業發展中面臨的痛點、難點有所啟發。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行業研究”是對信托行業2022年發展狀況的系統性研究;第二部分“轉型研究”著重探討差異化資產管理、家庭信托、財富管理“賬戶服務體系”建設、C-REITs、J-REITs等轉型發展熱點和行業前沿問題;第三部分“專題研究”以“
本書基于跨國公司戰略決策者管理認知視角,旨在從更為微觀層面的影響因素切入研究戰略決策者管理認知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OFDI)風險不確定性區位選擇的影響機制及其發揮作用的邊界條件。 從理論層面看,本書區分跨國公司戰略決策者為個體(CEO管理認知異質性)和團隊(TMT管理認知新裂帶)兩個層面,分別考察個體、個體和團隊交互對跨國公司OFDI風險不確定性區位選擇的不同影響及適用的情境因素,選擇中國“一帶一路”跨國公司為研究樣本,基于高階理論、印記理論和群體斷襲帶理論,構建并實證檢驗了“被中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23)》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報告的第11本。報告旨在系統分析國內外支付清算行業與市場的發展狀況,充分把握國內外支付清算領域的制度、規則和政策演進,深入發掘支付清算相關變量與宏觀經濟、金融及政策變量之間的內在關聯,動態跟蹤國內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論前沿。報告致力于為支付清算行業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及其他經濟主管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為支付清算組織和金融機構的相關決策提供基礎材料,為支付清
親歷者的真實視角 見證人的真情講述 風云際會的改革歲月 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 本書用講述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的形式,記錄上海金融改革中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的觀察和感受,回顧上海金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梳理跌宕起伏的上海金融發展的重要節點和歷史脈絡。與波瀾壯闊的上海金融改革四十年的歷程相比,本書只是提供了一個微觀、甚至個人化的視角,遠不足以概括這一偉大進程的全貌。我們記錄他們的心路歷程,只是想說明,成就任何一項偉業,都需要無數人的智慧、勇氣和擔當。
本書對2015-2022年中國農業信貸擔保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和梳理,采用政策性績效和可持續發展績效雙重目標評價方法,對中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運行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