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23)》與往年的結構一樣,由總報告、重要會議、政治合作、安全合作、經濟合作、人文合作、上合與世界七大部分組成,共有19篇文章,此外附錄有2022年上海合作組織大事記。2022年初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是影響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隨著烏克蘭危機不斷發酵,俄羅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對抗全面升級,并出現尖銳化、長期化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上海合作組織作為當今世界上覆蓋地域最廣、涉及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國際組織,肩負著穩定地區和平與發展的艱巨任務。
《國際關系通識》邀請你一起探討國際關系領域的一些重要問題: 國家之間如何相處? 國際關系遵循哪些原則? 國家實力決定一切? 大國在國際關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國家何以生存? 對外政策是國家的理性選擇嗎? 外交是不是越強硬越好? 國際法有用嗎? 如何看待聯合國的作用? 全球化為何會出現逆轉?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 國際關系看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實際上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在寫作本書之際,百年前國際關系學科創建時的根本問題——人類的和平與安全,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探究國際關系就等于探求人
隨著國際關系現實的變化加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體系制度化改變,國際體系表現出無政府性和制度性的雙重特征,國際關系現實越發表現為沖突—合作復合形態。國際秩序顯現變遷之勢,而國際關系理論卻逐漸式微,甚至被認為“理論已逝”。本書嘗試對國際關系兩大主流理性流派(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進行理論合成,解釋國家行為和國際關系形態的權力邏輯和制度邏輯融合起來,構建現實制度主義的新理論,以探究國際關系現實的新變化,尤其是國際關系的沖突—合作復合形態和國際秩序變遷。本書對于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而言,具有重
本書全面考察了城市外交的主要趨勢和特點。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城市外交發展的全球政治背景;第二部分從國際主義和比較主義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交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以國家系統的角度反思了綜合方式下的建設。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匯集了來自22個國家駐華大使的原創文章,以及11位駐華大使在CCG品牌活動上的發言。在本書中,各位大使從本國對華關系角度出發,對雙邊關系前景及合作機遇、“一帶一路”倡議對各國的發展作用、疫情后經濟復蘇、中國“十四五”規劃等議題分享了思考與洞見。
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全面闡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思想淵源、理論邏輯、價值基礎、基本路徑、實踐平臺、必由之路以及全方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統性、權威性理論研究讀物。
本書刊發了12篇學術論文、1篇研究報告、1篇會議綜述。內容涉及以下方面:中國和東盟的抗疫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印度對華外交、印度尼西亞佐科總統對華政策、2008年以來澳大利亞涉華認知、2021年緬甸軍隊接管政權事件、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權力交接、2020年中印邊界西段對峙、2020年中日釣魚島爭端、南海外大陸架問題、中韓海洋劃界、南海共同開發、印度尼西亞佐科政府的數字經濟、中亞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等。
本書刊載了9篇學術論文、1篇研究報告和2篇會議綜述。本輯內容涉及以下方面:美國印太戰略與美印互動、地方外交與中國-文萊關系、文萊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越南對外戰略、越南在南海的宣傳策略與中越關系、韓國在朝美之間的斡旋外交、中韓關系、湄公河次區域衛生問題和中國-東盟關系等。本輯的作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萊達魯薩蘭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遼寧大學、復旦大學、外交學院和華中師范大學等國內外學術機構。
本書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概述新時代十年中國外交發展歷程、成就經驗基礎上,通過對戰略機遇期和全球化轉型的深入剖析,重點論述當前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問題及戰略選擇,歸納中國外交的基本理念與新思路新主張新方案,審視中國現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國外交的多目標戰略與戰略排序,明晰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外交的使命任務。本書對于彰顯中國外交的獨特風范和世界情懷,展示中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