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極具才華而又富爭議的重要作家,貢獻有《財主底兒女們》《饑餓的郭素娥》等眾多優秀作品。本書嘗試全面把握路翎創作歷程和各時期相關研究成果,探究作家生平與作品間的復雜聯系,并探討時代語境與作家活動時空的關聯。以“落后書寫”為核心論題,作者擺脫了“進步/落后”“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集體/個人”等二元對立的論述框架,認為此疆彼界之間的“斜線地帶”才是路翎創作所坐落的真實位置。路翎具有濃烈的創作個性,致力于描寫“痛苦”“歡樂”“追求”與“夢想”,他關注青年知識分子在大時代里的追尋與
本書主要研究春秋時期周、魯、齊的98個世族作家,涵蓋王族、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會階層出身的173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證其族屬、世系、事略暨文學創作活動,從王室、同姓公室、異姓公室不同側面展示春秋時期文學創作的整體風貌。 本書將世族作家群體與文學創作結合進行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空間重南輕北、研究時間重末輕初、研究視域缺乏全面性、研究成果缺乏系統性的弊端。在研究過程中,力求改變世族研究與文學研究脫節的現象,從世族與文學研究結合視角,將觸角深入到家族宗這一宗法制社會構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鉤稽考
陳三立和陳寅恪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門,史學界與文學界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本書作者通過認真研讀陳氏著作及與之相關聯的同時代文人著作,拜謁廬山陳寅恪墓,重新感受、領悟墓碑上鐫刻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內涵,激情著文,從而將陳寅恪的心靈世界、思想價值、文學價值、精神遺產及其在現代學術體系建設中的學術貢獻立體生動地呈現出來,其中“陳三立詩文創作”與“陳寅恪的學術取向與文學研究”等專題,都結合了人物生平、時代風氣和學術發展做出自己的獨特闡釋。尤其把陳寅恪作為中國現代學術的實踐者與播種人,
本書共分7章,以盧藏用《陳子昂集序》、《陳氏別傳》的分合問題為切入點,對《隋書·經籍志》別集類著錄常見“錄一卷”的性質進行釋證,并以杜甫集為樣本,提出詩題、題注來源于先唐詩文篇序以及并載義例導源于二曹集這兩個觀點。在對唐代前后家集性質、文獻特點、保存方式進行考證的基礎上,結合《文選》五臣注、錢鍾書《管錐編》等典籍,對“家集諱其名”這一義例特點進行研究。
此書是一本個人自選集。
全書由四個部分構成:一是宋代文學簡說,是作者三十年來對宋代文學的研究,尤其是宋代詞學的研究。書中分析了宋代作家的代表作品,是對作者三十年硏究成果較為全面的展示,也是全書論學的一個集中點。二是博文論學,是作者對自己知識積累與學術思考的比較廣泛的檢閱,收錄了其2009 年到2014 年的博客文章。三是研余筆記,收錄了作者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讀書筆記,可為后學提供示范和參考。第四部分是韻語掬存,是作者的舊體詩詞和對聯創作。
本書講述了云中漫步或退而卻步、通向及物的現實主義等內容。
嚴肅文學和類型文學的邊界在逐漸消失,文學正變得越來越不“嚴肅”。 《使女的故事》《別讓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評論界獲得不俗反響、又擁有廣泛讀者的“嚴肅小說”,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類型小說的方法和元素;反過來,雷蒙德·錢德勒、厄休拉·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萊姆等 “類型小說”作家,似乎也正在掙脫其固有的標簽,被迎入“嚴肅文學”的萬神殿。 如何面對“嚴肅”與“類型”的這種交融?它是象征著娛樂文化入侵文學,還是代表著一股新的文學潮流?嚴肅文學對類型文學的借鑒
本書共分四輯,從文藝與時代的關系、現實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文藝現象觀察以及學術動向評議等不同角度,匯集了作者關于當代文藝問題的思考,其中既有對現實主義理論及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涉及對劉繼明、張承志、孫甘露等著名作家創作的評論。作者密切關注當代文藝創作與中國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探究作品在情節、結構、語言等方面表現出的特點,一方面呈現社會歷史背景如何影響文藝創作,另一方面則思考藝術家如何通過想象的方式對現實世界做出回應。
本書收錄60多篇文章.分為“綜合評論”“文學評論”“美術書法評論”“舞臺藝術評論”和“影視音樂評論”等5個專題,是作者對新時代以來文藝理論發展、文藝創作實踐尤其是湖南文學藝術創作的觀察與思考。
《關鍵詞(第一輯)》共分為“主編寄語”“方法論”“學者論”“要籍敘錄”“成果總目”“學術動態”等幾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