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說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創作成就,其獨特的形態體現出中國小說的最大特點。晚清以來的現代通俗小說繼承了章回小說的傳統,在故事、文體、結構、語言等方面,可以清晰見出兩者之間的血脈關聯。本書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花月痕》《兒女英雄傳》這八部著名的古典章回小說的現代接受為基礎,著重探討這些古典小說和現代通俗小說之間如何對接轉化,在傳統與現代、承繼與變革、影響與焦慮等方面做出細察與剖析。 本書運用英國F.R.利維斯、T.S.艾略特,美國哈羅德·布魯姆,法國
石榴籽叢書《<民族文學>精品選(2018-2022)》五卷本包括《中篇小說卷》《短篇小說卷》《散文·紀實卷》《詩歌卷》《評論卷》,涵蓋2018年至2022年《民族文學》刊物發表的優秀作品。《詩歌卷》收錄了2018年至2022年所有獲得《民族文學》年度獎的詩歌作品,以及甘嫫阿妞征文的部分詩歌和刊物詩歌欄目的部分頭條作品,包括阿爾泰(蒙古族)、陸少平(壯族)、王志國(藏族)、阿蘇越爾(彝族)、魯若迪基(普米族)等60位詩人創作的詩歌,詩歌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表達了詩人對時代和生活
明代既是辨體意識極強的時代,又是多種文學派別交相輝映的時代。此時期的題跋文創作及題跋文體觀念具有比前代更為復雜的內涵,并從側面表現出明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新特征。本書即著眼于此,既關注批評家在選本輯錄中所表現出的文體偏好,也兼顧文人在實際創作、文體應用中所反映出的文體觀念。對明代題跋文體觀念內涵的探討,有助于還原明代文壇的真實狀況與文學思潮發展演變的復雜過程,亦可對現代學術史上的散文研究方法進行反思,以期調整傳統的研究模式。
本書共分七部分,內容包括:《水滸傳》“真有其事”嗎;《水滸傳》為什么又叫《忠義水滸傳》水泊梁山上的英雄好漢;《水滸傳》好在哪里;《水滸傳》的回聲釋疑;《水滸傳》作者、版本疑團;《水滸傳》的影響和傳播。
本書將明清之際駢文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觀照,探討這一時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過程,從空間展開、科舉制度、學術思潮、地域分布、市場導向等角度考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原因,并通過分析駢文辨體、駢文選本和駢文傳播等建構明清之際駢文學,呈現明清之際駢文經典化機制和歷程,為古典文學現代傳承探索路徑。書稿將明清之際駢文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觀照,探討這一時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過程,從空間展開、科舉制度、學術思潮、地域分布、市場導向等角度考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原因,并通過分析駢文辨體、駢文選本和駢文傳播等建構明清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被后世學者稱為“詩賦之祖”。其流傳下來的雖然只有305篇,但在春秋時期卻有百科全書式的地位,以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時至今日,《詩經》依然有著不菲的價值。 本書是《詩經》導讀之書,也是姜廣輝、邱夢艷《詩經講演錄》的續編之作,故名《〈詩經〉講演錄續編》。古、今解釋《詩經》的著作甚多,名家輩出,但各家觀點往往大相徑庭,讀者常常不知所從。本書選《詩經》51篇,所選篇目來自《國風》《小雅》《大雅》《周頌》和《商頌》,從經學解
本書是漢代韓詩學派創立者韓嬰的著作,也是漢代今文學派三家詩碩果僅存的《詩經》學著作。全書一共十卷,三百一十章,從經書、諸子及史書等文獻中擇取三百多則軼事古語,記錄了遠起上古,下至西漢初年二百多個歷史人物。在記敘之后,常于末尾引用《詩經》的篇章總結和照應前文。《韓詩外傳》雖是一部經學著作,與其說《韓詩外傳》是采取雜說,推衍《詩經》詩義,不如說是用《詩》,所引《詩經》詩句是對所述古事古語在“經典”中的一個佐證。
《格薩(斯)爾》是跨民族、跨國界傳播的一部宏大的英雄史詩,是我國三大史詩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隆福寺格斯爾》和北京木刻版《格斯爾》同為蒙古文《格斯爾》史詩流傳最廣的兩個文本,也是珍貴的古代蒙古文文獻。本書以史詩的基本組成部分——詩章為單位,對《隆福寺格斯爾》中的各詩章與北京木刻版《格斯爾》等文本中的相應詩章進行文本比較研究,通過對各詩章的敘事結構和變異過程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闡釋各詩章的敘事結構特點以及由不同詩章組合而成的史詩文本的結構特點,從而對《格斯爾》詩章的形成和演變規律乃
本書對《關雎》《離騷》《古詩十九首》《短歌行》《春江花月夜》《長恨歌》等大眾耳熟能詳的中國詩以及阮籍、陶淵明、兩謝、王維、李白、杜甫等人的代表作品進行了獨辟蹊徑的解讀和感發。本書要作別經院式研究的窠臼,宣告詩學的獨立,這也是新浪漫主義的發聲。
本書是對《論語》及先秦儒家經典文獻中孔子詩學思想的研究。在孔子詩學視域中,“詩”不是一種抒情詩文,也不是一部詩歌總集,而是承載著先秦儒家哲學思想的詩學文獻。其中“思無邪”為詩學宗旨,“興觀群怨”為詩學結構,“興”為思想方法;孔門詩教是一種古典儒學哲學教育,“子曰”“詩云”乃先秦儒家獨特的話語方式;“詩”與“仁”相通,孔子詩學是孔子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詩學奠立了先秦儒家詩學傳統,賦予了先秦儒家哲學一種詩性智慧,從中可發掘新時代傳統儒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