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德”觀念萌芽、“德”之本義及夏商周三代“德”之演化,重點梳理了從先秦諸子到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諸多著名思想家“德”的觀念及思想,揭示了中華傳統(tǒng)“德”之內涵、本質、價值及演化規(guī)律。通過對中華傳統(tǒng)“德”之意蘊的研究和闡釋,以期正本清源、守正創(chuàng)新,實現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本書共分八章,主要內容包括:“仙”的緣起;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求仙活動與神仙思想;魏晉六朝時期神仙思想的發(fā)展與復雜化;隋唐五代時期神仙思想的興盛;兩宋時期神仙思想的革新與轉型;元代的道派合流與神仙思想;明代社會與神仙思想的世俗化等。
“戒”,是漢字體系里的一個重要元素,“戒”字附著有豐富而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與意蘊,“戒”文化是解讀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符號。中國文化重視內在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思想哲學與認知模式上“內在化”的特征十分明顯,這使得我們成為一個以倫理型為文化特征的國家。傳統(tǒng)文化歷史內涵的核心構成,戒文化則是傳統(tǒng)文化的子系統(tǒng),對戒文化的微觀探究可以反映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特征與發(fā)展路徑。孔子儒家在提煉周代及其以前歷史文化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以戒慎自修為特點的倫理主張和以德主刑輔為核心的禮教規(guī)則,這些思想濫觴為后世封
本書為《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之一種,作者在研讀《史記》的基礎上,站在新的立場和角度,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曲折的情節(jié)講述史記故事。對一些流傳不夠完整的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增添了新的內容。書中一篇篇簡明扼要的故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連貫、脈絡清晰,能引導讀者快速了解歷史進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該書語言簡練,通俗易懂,適合大眾人群,特別是中學生。基本特點是:忠于原著,豐富史料;以史為鑒,啟迪人生。作者撰寫的每一篇歷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據,非虛構,只是在語言和細節(jié)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強可讀
《史記》研究·傳記。這本書和對史記的篇章講解、賞析不同,可以說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作者的興趣是考察司馬遷是怎樣成為司馬遷的,以及他寫出的這部“六經之后惟此作也”的《史記》在歷史上得到怎樣的定位、認識和傳播。作者寫司馬遷的家世、學習和漫游時代、仕宦之路、交友與憂憤,猶如寫一部成長小說,在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中,考察司馬遷的處境與應對,看看他怎樣一步步成長為一個獨特的自己。這個定位的視野拉得很廣,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學,征引廣泛。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開風氣之先的學者,胡適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研究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現代新史學的發(fā)展。本書匯編了胡適主要史學論文,如《研究國故的方法》《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治學方法》《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可以看到胡適將中國歷史置于中西文化沖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和觀點;可以看到胡適在嚴密考據的前提下,同時作為一個思想家所閃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觀點成就了他自己,不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來億萬中國人。
范文瀾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歷史的實際相結合,深刻地闡發(fā)了中國歷史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中國通史簡編》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國歷史,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書收錄的是范文瀾的重要史學論文和短論,涉及中國歷史分期、歷史哲學、歷史研究等方面,作者高屋建瓴,實事求是,既發(fā)揮深厚的國學功底,又富于理論勇氣,是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現代發(fā)展不可繞過的環(huán)節(jié),也是繼承馬克思主義史學需要認真研究和學習
本書按照歷史發(fā)展順序,對我國的考古發(fā)現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選擇其中那些曾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焦點、熱點以及對中國歷史具有重大豐富、完善和改寫意義的考古歷史事件,從其發(fā)現過程、歷史內涵、史學意義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紹和說明。
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西夏”這幾個階段各王朝和各帝王更迭比較煩雜,一般讀者對此比較陌生而且很難找到對這幾個階段各王朝帝王作全面介紹的嚴肅而又通俗的讀物。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相關王朝和每一位皇帝了解的需要,編著了“極簡中國史”《遼金西夏概述及帝王全覽》一書,介紹遼金西夏皇帝的歷史更迭,還有遼金西夏帝王在國家主權、社會管理、經濟發(fā)展,以及民生、教育、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做出的貢獻或破壞,力求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而清晰地了解遼金西夏各皇帝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
近代著名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啟超于中國歷史深有研究,是20世紀前期創(chuàng)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1901—1902年,他先后撰寫《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fā)動“史學革命”。除享譽史林的經典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他還寫有多篇史學論文,涉及中國早期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人口、地理等多方面,多有創(chuàng)見,回應時代,影響超越學界。這些文章沒有單獨出版,本書將其搜羅集中,匯編于一體,雖為散論,但有助于了解梁啟超學術思想變化的脈絡,及其史學主張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