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9ZDA261)階段性成果,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年度“雙一流”建設重大標志性項目結項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發展時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漢代以來傳統絲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線得以開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通交和貿易關系;在交流方面,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內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豐富。本書分十章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第一章總結了近四十年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別介紹了北魏和南朝蕭梁時期的中西交通;
本書以正史資料為基礎,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將蕩氣回腸的戰國史呈現在讀者眼前,書里有耳熟能詳的戰國四公子,有慘絕人寰的戰爭史詩,有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有諸侯的霸主更迭,是一部精彩絕倫的通俗戰國史。本系列圖書分兩部,本冊為第二部,收錄了五章,包括趙國的崛起、卑劣的全民公敵、圍毆時代、西北二狼終于秦及一統六合
本書以《晉書》《資治通鑒》為藍本,用七個篇幅講述了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司馬炎封王、立魯鈍太子司馬衷埋下隱患,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此機會,紛紛而起,先后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十六個國家。本書詳細講述十六國從興起到滅亡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兩晉在此期間組織的歷次北伐戰爭,最后以元嘉第二次北伐失敗、拓跋燾飲馬長江結束。此中有“何意百煉鋼,化作繞指柔”的劉琨,有聞雞起舞的祖逖,有長天怒吼的武悼天王冉閔。當權者雄心勃勃,懷揣著一統天下的夢想,荼毒著生靈,踐踏著土地,直到夢碎。后來者擎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民族認同與社會整合研究” (17ZDA180)的階段性成果。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翻地覆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但是,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20余篇,從秦漢時
大膽開放卻也崇尚三貞九烈,陸權強國但又坐擁龐大艦隊,一代儒宗也是中國心理學史上的知名學者
漢朝的真實面目究竟如何?隱藏在萬卷汗青中的矛盾形象,最終糅合成了怎樣的漢朝?
自劉邦登基至獻帝禪位,橫跨四百年歷史長河的漢王朝,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一手史料和豐富的歷史故事。基于此,結合《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典籍,《這個漢史超有料》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為讀者一點點掀開時空的神秘面紗,從萬千史料中提取最真實的故事,力圖揭示被人為隱藏的歷史真相,還原雄踞東亞
本書是一本從地緣視角講述三國歷史的學術文化類大眾讀物。作者以“地理為經, 歷史為緯”, 用“地緣”這個探究“人與環境”相處之道的視角解讀這段歷史。他以東漢末年至晉朝期間的三國時期為切入點, 從十三刺史部開始, 展現了當時中國的地理環境。基于行政、地理、氣候、人文息息相關, 在科技不發達的歷史中, 地理板塊之間的關系影響了許多選擇。中國人常說的“天時, 地利, 人和”等成功要素, 其實都是地緣要素的一部分。在這部書中, 作者深入淺出地揭秘了時代英雄、關鍵決策背后的地理因素, 帶領讀者從一
本書將建安十三年作為解讀漢末三國歷史的切入口,以八個不同地點分為八章,講述了赤壁之戰、孔融被殺、蔡文姬歸漢、孫權圍攻合肥等多個著名歷史事件,抽去虛構的情節,盤點真實的歷史,將這一年發生的大小事件按時間重新排列,還原這一年的真實狀況,從全新角度解讀謎題背后的歷史邏輯,分析這一年發生的事件對之后歷史的影響。
本書是第一部以西方語言撰寫的后漢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陽的命運作為后漢興衰的標志,首先依據考古與文獻資料,詳述后漢洛陽的地理、布局、禮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對后漢政治與社會的分析;繼而以時間為序,描述了后漢不同階段的重要事件和社會發展的脈絡。全書對后漢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開發、士人與宦官之間的沖突,以及東漢政權的最終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討,既有扎實的考辨,也有生動流暢的評述,無論對歷史學者還是普通大眾,都極具參考價值與閱讀趣味。
建安,作為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建安年代的中間點,也是漢末三國的轉折點。 這一年,曹操在黃河邊確立了對北方的統治,這一年;曹操因長江邊的一場失敗而失去了南方,赤壁的那把火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這一年之前,中國歷史主要表現為東西對抗,這一年之后,則變成了南北較量;這一年之前,中國是四百年的治世太平,這一年之后,則是四百年的亂世紛紜;這一年之前,曹操一統在望,這一年之后,曹、劉、孫割據一方,三國鼎分的局面隱然成形。 為什么會這樣?除此之外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