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2001168)——“鄉村旅游空間的生產:特征、機制與效應”的研究成果。 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旅游業蓬勃發展持續沖擊著鄉村,同時為鄉村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帶動著鄉村的建筑和基礎設施不斷更新、鄉村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鄉村本身要素稟賦的異質性,城市和旅游發展對鄉村資源汲取方式的差異,必然使鄉村形成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尤其是處于城市周邊、鄰近景區等特殊區位條件下的鄉村,它們同時受到城市和景區旅游發展的輻射作用,鄉村的多重功能與多重價值得以激活,鄉村的發展隨之
本書從“能力成長”和"創新驅動"這兩個視角研究學界多年關注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本書認為,決定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變量是“能力成長”,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存在明顯的“能力缺口”。在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主引擎、農業競爭更趨激烈的世界背景下,在國內解決“三農”問題及倡導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前提下,以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力成長成為迫切的現實需求。 全書共六章: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在創新驅動視角下提出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力成長之新說;第三
本書主要通過介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制作各種現代化工具幫助農業現代化的案例。我們都知道,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本書通過智能農業機器人、智慧農場、智能采收、智能加工、智慧農業等章節詳細介紹了全球知名智能工具或機器在農業鄉村、農業領域的應用,覆蓋了全世界知名企業或先進產品,一書看懂"他人智慧”,并給出作者在行業內的解讀,覆蓋面廣,適用性強。 本書可為農業從業者、政府領導、機構技術人提供一種比較高的視角,來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技。
本書旨在探索土地供給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書從土地作為政策工具的視角綜述了現有文獻,并梳理了中國建設用地管理制度演進歷程,分析了建設用地供給的特征性事實。在此基礎上,本書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研究了土地供給的因果效應。研究發現,限制土地供給會抑制企業的投資,其核心機制為土地的“準入許可”“價格信號”和“補貼載體”三種政策屬性。同時,限制建設用地供給會倒逼企業創新,其影響機制主要為企業內在的“創新補償效應”。產業結構轉變方面,限制土地供給會促使區域產業結構向服務化轉變,其中政府經營城市行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中國農村改革拉開了成功的序幕,成為農村改革的核心與基石,也為城市改革乃至整體經濟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礎。豐雷教授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行為經濟制度分析》是一部旨在系統總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驗與教訓的著作。本書綜合運用理論建模、計量檢驗、問卷調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及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構建了一個動態制度變遷模型,將強制性變遷與誘致性變遷納入統一分析框架,綜合考察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中正式規則、非正式約束及其實施特征的互動關系
本書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脫貧攻堅成效鞏固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全書從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成果出發,詳細的講解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演變,探討了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的探索與實踐,分析了鄉村文化傳承引領鄉村發展的關鍵路徑,準確把握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
全書共分為上下篇兩部分,上篇為發展篇,共五章,包括集群的理論綜述、第一批50個集群的總體情況、建設成效、聯農帶農機制和亮點經驗。下篇為案例篇,包括18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案例分析,真實生動地總結了各個集群發展取得的成效、推進建設的典型做法、構建的聯農帶農機制、形成的經驗啟示。
該著作以一個高校駐村教師的視角,用藝術家的感性結合學者的理性對鄉村來進行觀察和思索,圖文并茂。文中運用文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等學科方法對上河東村進行實地觀察、田野調研和深入思考,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習俗、藝術賦能等內容。該著共分為七個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上河東鏡像;第三章、上河東鄉土;第四章、上河東藝術鄉建;第五章、繪本里的上河東;第六章、詩歌里的上河東;第七章、藝術鄉建與鄉村振興。分析上河東村藝術鄉建經驗,對上河東村鄉村振興效果進行初步探討,關注中國鄉村問題,是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