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照顧患病的母親期間寫下的日記體作品,也是一部關于衰老和親情的沉思錄,講述了安妮·埃爾諾試圖幫助母親從阿爾茨海默病中恢復過來,但卻徒勞無功,于是她目睹了母親逐漸衰老的過程,以及自己作為女兒失去母親的經(jīng)歷。這本書凄美動人,展現(xiàn)了埃爾諾喚起生命中最黑暗、最令人困惑的片段的獨特才華。書名“我走不出我的黑夜”取自她母親寫下的最后一句連貫的話。這是一部在體裁和篇幅上非常輕盈的作品,卻承載著沉重的人性。在埃爾諾筆記式的文本中,小劑量的痛苦滴落在簡短的句子中,就像水龍頭的嘀嗒聲,無論如何用力,它都不會
本書是安妮·埃爾諾發(fā)表的第二部小說,一部以安娜的青春期為中心的自傳體小說。女主人公安娜是獨生女,剛剛通過了初中畢業(yè)會考,這是她父母的驕傲,她的父親是勒阿弗爾煉油廠的工人,她的母親偶爾工作。安娜講述了她在1976年夏天進入高中前的暑假經(jīng)歷。這段時間她的身體和精神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她與父母的關系困難,他們對她期望很高,因為他們來自工人階級,對他們來說,她能夠在社會立足很重要。在本書中,安妮·埃爾諾的寫作流暢,她寫的東西是如此的準確,以至于令人感動。
本書是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的一本日記體文學作品,是她對階層和消費文化的啟發(fā)性思考。埃爾諾用一年的時間記錄了她在巴黎市郊塞爾吉的三泉購物中心的歐尚大賣場的訪問日記。在日記中,她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力求以全新的視角捕捉不易察覺的事物。正如她所說:“為了寫作而觀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作者時而興味盎然,時而妙趣橫生,時而義憤填膺,她解讀了商業(yè)策略,反駁了她在超市里的各個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陳規(guī)陋習,描述了員工和顧客不間斷的來往穿梭。在她的筆下,超市不僅沒有淪為單純的購物場所,反而呈現(xiàn)出不
該書由她與她當時的愛人馬克·馬力共同撰寫,文本圍繞著兩人云雨后不同房間的14張照片和作者對圖像的反思來組織,提供了一個關于埃爾諾與乳腺癌的斗爭和她與馬力的愛情故事的多線敘事。本書的結尾用文字書寫了一張象征母性的未照的、想象的照片。這最后的相片顯示了埃爾諾生下這本書,生下了她的情人和她癌癥后的全新自我。盡管這本書涉及的是個人性的私密關系,但這部作品捕捉到了人類有限性的普遍,生命的荒廢,以及我們試圖保留的記憶的虛無。
本書是一本日記,由1993至1999年期間的觀察和印象組成。這些條目都有日期,但埃爾諾關注的不是她的個人生活,而是她所看到的周圍事物。很少有超過一頁的條目,有時幾個月都沒有條目。對她來說,最終不如用一份個人文檔來揭示那段時期的歷史(法國/歐洲/世界)。書里的觀察往往是小事:在RER上看到的人,商店里的收銀員。我們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可能使我們對我們周圍的暴行感到遲鈍,特別是對那些遠處受難者的忽視。國際大事與生活小事形成強烈的對比。“外面的生活”(現(xiàn)實本身)比書頁上可以記錄和處理的東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