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傳》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傳》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者。本書是一部講解《系辭傳》的專著,作者劉君祖先生從經典入手,通過依經解經的方式,對《系辭傳》進行了白話翻譯及經典詮釋,他的講解博取眾家之長,又有新的闡發,全書主要根據《系辭傳》上傳和下傳的篇章結構,逐字逐句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又聯系實際案例加以解說,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進一步理解《系辭傳》的高深意境。
無論是在國家政治體制還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這本專著中,白彤東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啟發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試圖解決當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問題。 在國家政治體制問題上,本書認為,儒家可以認可自由民主政體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認可機會平等與以人民為本的政府問責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會把更多的政治決策權給與那些在道德上、實踐上、智識上能夠更加關愛人民的賢能者。其結果就是建立在人權與法治基礎上的結合民眾意見與精英決策的混合政體。 面對當代民主體制的問題,主流的政治理論家的思
本書研究儒學,重點對方以智、戴震的哲學思想體系作了深入探討。內容包括:儒學的歷史與未來——我的儒學觀
上古道術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本書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為代表的“疑古過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資料,重新審讀傳世文獻,根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分析并重現了中國上古道術思想的產生及其演變歷史,最后得出結論:至少在上古時代,道術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核心內容,反映了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在起源上的根本差異;道術不僅規定了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根本內容,而且能夠為當今中國人提供足夠的文化自信,成為今日國人進行文化創新的巨大資源和不竭動力。
本書是根據毓老師課堂講授之筆記整理而成。毓老師解經遵循儒家經學傳統,以依經解經和一字一義的講解方式,重現經典的經世致用之義,既能靈活地結合歷史、政治、人文等主題,又能與當下融會貫通,高度還原經典的哲學內蘊和思想力量。
本書深入分析歷代學者的各種《老子》原文考證之作,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據個人多年研究提出了多處新的見解。作者在寫作期間,參考了百于種古今注書,在本書的注釋中選集了前人在《老》學上的精辟解說,使注釋即通俗易懂,又含有大量的學術信息。作者在翻譯部分力求確當的同時保持了文字的優美。注釋和導讀是作者對本書的精辟見解!独献印肥俏覈糯軐W和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由于年代久遠,原典對當代讀者構成了一定的閱讀困難。
綜觀明代老學研究現狀,明代老學史和老學個案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對整個明代老學而言還遠遠不夠,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來說,明代老學都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本書嘗試以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展現明代老學發展演變歷程及其與明代社會、思想的互動,客觀評價明代老學在中國老學史、思想史與學術史中的地位。
在中國思想史上,無論對于《老子》文本及其哲學意涵,還是對于老子其人的歷史形象,學者皆多有疑義、歧說乃至曲解、誤斷。有鑒于此,本書作者一方面運用新的學術方法,從新的角度細讀《老子》文本,澄清了古今學界由來已久的對《老子》文本及其思想的一些不確之論;另一方面,通過梳理古今思想史特別是老子學史,并與《老子》文本相對照,作者澄清了后世加諸老子其人其學的一些不當誤說的“層累地生成”的歷史過程,揭示了其本貌和真相。
本書是《論語》的全譯本,作者用語文的方式,對《論語》20篇492章作了詳細、明確的釋義和解讀,“譯文”部分翻譯章句,“釋文”部分解讀要點。譯注《論語》的著作很多,但本書仍有其獨特價值。作者尊重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律,尊重基本的邏輯和情理,獨立思考,自主翻譯,又廣泛參考字書、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盡可能還原原文意思,同時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見、新解。
本書是對子夏及其哲學思想的系統研究。全書一共分為六章,分別從子夏的籍貫、家世、生平事跡、傳經等幾個方面論述子夏及其哲學思想。第一章探討子夏的籍貫、家世、卒年和孔門授學情況;第二章探討子夏傳授六經事跡,其奠定了漢代經學的發展方向和學術譜系;第三章探討子夏所處時代禮樂文化的衰敗與新興政治勢力的崛起;第四章通過歷史回溯和現代詮釋探究子夏君子觀念及其歷史影響;第五章以子夏傳經事跡為切入口,探究其傳經理念對傳統社會的師道傳承、家風治理與文化創新的積極影響;第六章探究子夏傳經理念與傳統師道觀念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