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目標產業定位、現行金融財稅政策與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運用多種實證方法,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定位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與金融協同發展三大方面展開分析,提出大灣區城市群產業發展、金融財稅政策、金融產業協同發展及金融服務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本書還探究大灣區內部產業結構差異程度,測算大灣區金融產業集群水平和各市優勢城市職能,分析細分金融業的集群競爭力,比較廣深港的特色金融集群競爭力水平,分析大灣區內各金融服務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情況。
本書以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牧區為田野場,探討青藏高原牧區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問題,如草場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野生動物與草場之間的關系,游牧與安居的問題等。本書分為四編,提出16個問題,探討農牧區的文化本質、流動與安居的問題、牧區生態與發展的實踐問題、對社會科學使用方法的認識,并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回應牧區社會的本質問題。
當前,中國由經濟高速增長調整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平衡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幾個問題亟待厘清,第一,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質量如何?第二,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么?第三,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第四,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提升的路徑是什么?本書正是圍繞上述四個問題展開分析,旨在探討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平衡性、協調性與可持續性的方法和路徑,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共同富裕,可以理解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富裕生活,這一方面意味著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的富裕生活狀態,另一方面意味著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結果,實現普遍過上富裕生活的狀態。在當今中國,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實現的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書以理解中國的視角,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現代化道路兩個相互關聯的點切入,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走過的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是一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本書以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思想為立足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為落腳點,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歷史進程,進行了系統性回顧、分析和研究。同時,結合時代問題和理論爭論,對理論和實踐問題加以總結、分析和闡釋,以期助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水平發展。
本書通過梳理國內外綠色金融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文獻,分別對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綠色發展等概念和理論進行分析,分析了綠色金融的基本功能,通過構建成本——收益函數解析綠色金融影響企業的生產決策,構建DSGE模型分析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剖析綠色金融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路徑以及區域異質性。也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對綠色金融對不同性質的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效果和營銷路徑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根據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提出了綠色金融推動經濟增長的對策建
本書從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角度,對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認為發展中國家提升技術創新研發投資比重、提升研發投資效率與驅動經濟發展的效率是加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遠景的開局之年,也是在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沖擊下艱難前行的一年;趯鴥韧猸h境的系統研判,中央提出了構建國內國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新戰略,成為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的總報告在中國區域經濟2020年運行總體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對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的新格局和新特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