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系列教材之一,研究對象為國史學科體系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大背景出發,分八個時間段,講述了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20年70多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全過程。
本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斷完善的歷史軌跡,把握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科體系中經濟史研究的重點,科學客觀地再現和解讀了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奇跡的歷史。
本書從泛歐洲的角度,按主題而非按國別來編寫現代歐洲的統一經濟史。每章均由該領域的兩位或三位杰出專家所寫,涵蓋了歐洲的三大區域(北歐、南歐以及中東歐)。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分別介紹了17001870年和18702000年兩個時期。每一部分中的各章都是建立在現代經濟史的主題總增長與周期、部門分析和生活水平的基礎之上的。本書使用數量方法,使經濟分析更加準確,但這種數量方法采用了本科生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便于讀者理解與吸收。本書既適合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作為教科書使用,也適合對經濟史感興趣的一般
原書分三卷,卷研究了英屬北美和早期美國的經濟史,第二卷考察了19世紀美國、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經濟史,描述了美國依靠豐饒的自然資源獲得迅速發展,并超越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歷史。第三卷以20世紀的重大事件為線索,討論了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其中包括技術變遷、企業經濟的繁榮和勞工法的發展。同時,也討論了農業、人口、勞動市場、城市和區域結構的變化。
全球化浪潮落幕,世界經濟長期停滯,全球價值鏈重塑的窗口期來臨,中國經濟如何抓住新機遇,實現逆勢增長?國內經濟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現深刻變化,如何提升潛在增長率,實現國民經濟雙循環?
雙循環長期戰略下,未來十年中國將形成全新的發展格局,其中既有高水平對外開放、產業鏈重塑、金融改革、區域均衡、老齡化挑戰等宏觀命題,也涉及養老、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消費等關系你我日常生活的關鍵領域。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領銜,社科院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具有深刻的內涵。本書以馬列主義經濟學及其中國化的經濟理論為指導,深入分析我國經濟新常態基本特征與形成原因,系統闡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并分別研究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中的關鍵理論問題,以期在準確把握與科學認識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為以發展新理念積極引領經濟新常態做出理論貢獻。
.
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次重大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又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并首先在廣大農村取得了成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取得成功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本書分三編介紹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并在后作了綜合分析,以幫助讀者概括地了解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和一些共同性規律。
本書立足于如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時代呼喚,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經濟學正當時。本書認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經濟學(以下簡稱“民生經濟學”),不僅需要從理論上回答什么是民生經濟學與構建民生經濟學的基本遵循,還要見微知著地分辨出民生經濟學與西方民生理論的根本區別,更要明辨出新時代我國民生建設內涵與民生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本書緊緊扣住新時代民生經濟學研究的三大關鍵領域即教育、醫療和住房,分專題深入系統地研究了“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的民生經濟學、“讓全體人民病有所醫”
本書緊密結合廣州實際,依托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認真總結廣州發展取得的成就,深刻剖析廣州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借鑒標桿城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廣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本書以中部新興城市群同城化區域人口空間動態的時間序列分析與截面分析為邏輯起點,在重點考察中部城市群6個同城化地區人口空間遷移流動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基礎上,揭示其在同城化態勢下的人口空間分異規律,深入解析中部新興城市群地區同城化發展態勢下人口的空間行為過程與模式帶來的新訴求與動因機理,探討同城化視域下人口空間動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影響及其耦合關聯性,并基于此提出同城化戰略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與流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