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涉及縣域經濟和新舊動能轉換、園區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和基層文化事業創新四個方面。書中的調研報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分析縣域和基層如何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改革創新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對調研對象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等進行了一定的概括,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書將西部鄉村振興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提出西部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米袋糧倉"、內陸重要的"安全屏障"、流向全球的"人口紅利"、農村改革的"試驗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扎根西部農村地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任務入手,專題研究西部地區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生態文明、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和鄉村民生保障。進一步,該專著扎根農村,又以開放視角,跳出"三農"來破解"三農問題",深入探索西部地區農業的開放發
《中東地區發展報告(2018-2019):中國與中東的人文交流》以“中國與中東的人文交流”為主題,對中國與中東地區及主要國家的人文交流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評估。報告首先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人文交流的成就、特征和意義作了簡要梳理和評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挑戰及發展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報告指出,在中國與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雙方的人文交流不僅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且對深化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又分別對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人文交流的整體情況,以及中國
本書簡略介紹了古巴革命勝利60 年來改革的歷程,特別是很近十多年來古巴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模式的更新。古巴是亞洲以外地區、地處西半球的專享的社會主義國家,古巴黨和政府堅持社會主義不僅對古巴本國未來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古巴革命勝利后60 年來,古巴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進行了數次不同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踏上了一條在變革開放中堅持、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經濟:適應與增長》第2版是著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巴里·諾頓對當代中國經濟的綜合性論述,覆蓋面之廣、研究之透辟,其他同類英語論著罕有其匹。諾頓縱論1949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第2版經過全面修訂,反映了十幾年來,尤其是奇跡增長期結束后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當前在人口、技術、宏觀經濟和體制諸方面面臨的多重轉型。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討論也大幅擴展。
在討論了資源稟賦、遺存、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結構、勞動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議題后,本
本書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將深刻改變世界的未來。“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以建設和平、繁榮、開放、綠色、創新、文明之路為途徑,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從倡議轉化為最耀眼的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
《秦巴山脈區域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城鄉建設與文化旅游卷)》分為兩部分內容。**部分針對秦巴山脈區域發展現狀,緊密圍繞解決“生態高地”與“經濟洼地”矛盾這一核心問題,從城鄉空間發展的趨勢研判以及國際經驗的借鑒研究入手,在綠色循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構建秦巴山脈區域綠心空間組織模式和綠色循環人居模式,并提出生態保護、區域協同、空間引導和特色風貌四個方面的戰略思考和針對性的綠色發展政策建議。第二部分通過總結秦巴山脈區域文化旅游發展現狀的六大問題,秉持生態環境保護為基本、文化產業發展
《秦巴山脈區域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輯.綜合卷》從秦巴山脈發展面臨的客觀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兩個層面著手,在借鑒國外著名山脈綠色發展經驗和綠色循環發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秦巴山脈區域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提出秦巴山脈綠色循環發展的六方面戰略思路,并從分領域、分地域兩個維度對秦巴山脈的綠色循環發展提出具有行業針對性和地域側重性的戰略引導路徑,為我國秦巴山脈乃至廣大山區的綠色發展提供了獨立思考。
《秦巴山脈區域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陜西卷)》以秦巴山脈陜西段為研究對象,系統性地提出該區域的戰略性發展思路,以綠色循環發展為宗旨,從綠色交通體系、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戰略、綠色工業及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綠色城鄉空間建設戰略、文化旅游產業綠色發展戰略、農林牧藥綠色循環發展戰略及綠色循環政策體系八個方面綜合研究,評判秦巴山脈這八個方面未來發展的方向,并*終確定秦巴山脈的發展戰略及實施建議。 《秦巴山脈區域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陜西卷)》以綠色循環發展為核心理念,構
本書主要分析秦巴山脈甘肅片區綠色循環發展現狀,明確甘肅片區綠色循環發展的指導思想,確定“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進西出’的重要通道”“全國知名生態旅游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國家優質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國家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國家油橄欖標準化種植加工示范基地”等六大戰略定位,提出以“生態屏障鞏固工程、綠色產業提升工程、生態補償保障工程”為支撐的生態發展之路,“一帶、一區、多板塊”建設支撐的文化發展之路,“教育扶貧、社會保障、城鄉統籌”支撐的社會發展之路,以及“信息化+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