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國家作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也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2020 年年底, 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試行)》,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已經啟動, 全國碳市場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碳市場上線交易后系統操作是關鍵工作環節, 本書在交易實務中向讀者提供了參考性強的實操案例, 希望本書能夠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電力行業碳交易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面對中國民航綠色發展的迫切需求,本書以效率和生產率理論為基礎,將分解分析方法與環境生產技術相結合,從驅動因素角度研究中國民航碳排放變化的本質成因,并通過對民航碳排放相關問題的國際比較,為中國民航碳減排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民航碳排放的情景框架,動態預測民航碳排放的可能情形,在考慮公平、效率、可行等原則下進一步探討**減排路徑。
本書借鑒城市化階段論和集聚經濟理論,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關系的階段性效應,然后解構了城市化本質,從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間模式三個層面探究城市化與碳排放效率的關系機制,最后評估了當前我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效果,拓展了低碳經濟、集聚經濟相關理論,為我國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建議。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進程中,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一個有效的將行政手段與經濟刺激結合起來的方式,為此受到了各國的關注,它們紛紛構建屬于自己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而無論在哪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均隨著市場供需的變化而波動,其走勢直接影響著市場參與主體對未來碳排放權價格的預測及風險衡量,并關乎碳減排效率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性的發揮。在此背景下,本書關注碳排放權交易中的核心問題碳排放權價格機制。并按照如下邏輯順序展開系統研究。首先,簡介國際上較有代表性的碳排放權
《排放權有償使用定價:方法與效應》以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為研究對象,基于優化控制理論構建模擬包含管理者和企業參與博弈的排放權配額價格模型,刻畫企業在該項政策下的動態反饋機制,以確定全國尺度下省級層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和對應的排放權配額有償使用價格,并分析該價格下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在此基礎上,考慮實施的排污收費政策(2019年開始轉換成環境保護稅)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設計不同的政策組合情景并將其內化入構建的動態博弈模型,以進一步評估該兩項政策對排放權
本書對碳減排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碳排放的因素進行分析,對碳排放的數據進行核算和預測,提出一套碳排放的評價和減排研究體系。本書主要內容涵蓋中國碳排放的智能預測、河南省碳排放峰值研究、碳信息披露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等。本書結構合理,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新穎,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可供相關研究人員參考使用。
基于我國建筑行業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和趨勢分析、節能減排政策梳理、國際經驗啟示,從技術進步、用能結構優化、建設模式轉變方面探討了建筑行業溫室氣體減排機會,并對各減排機會的技術特點、經濟性、發展潛力等進行了具體分析,可為建筑用能單位尋求溫室氣體減排機會、制定減排方案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