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如下內容:第一,近代詩歌創作與詩歌敘事傳統綜論。第二,近代舊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三,近代新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四,近代新舊體詩歌創作在詩歌敘事傳統中的融通。第五,近代新舊體詩歌敘事傳統理論和觀念的總結研究。
《中國詩歌研究》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所創辦的大型學術叢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自創刊號起,先后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欄目。 其中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為特色欄目。前者關注學術史和詩學文獻的總結整理,包括極有價值但其它刊物很難包容的譜錄類成果。后者主要關注年青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積極扶持界后勁的成長。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
本書集賞析、研究楚辭為一體。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對楚辭歷史淵源的概述,并以屈原作品為重點進行賞析。中篇是對歷代楚辭研究成果的歸納整理。下篇是對《離騷》《九歌》《九章》全文的翻譯和注釋訓詁。 本書盡可能吸收前人的成果,最大限度地采納王逸、洪興祖、朱熹、汪瑗、王夫之等人的成說,盡量吸收郭沫若、聞一多、游國恩、姜亮夫、朱季海的考辨成果,至于歧說,則以按語表明取舍。全書層次明晰,對于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來說也是很好的通俗讀物。
大唐是盛世,也是詩歌的巔峰。“初唐四杰”與陳子昂一掃詩壇上的柔靡之風,盛唐的李白、杜甫分別代表著唐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頂峰。初唐和盛唐的分水嶺是什么?李白為什么那么崇拜孟浩然?林黛玉為什么把王維的詩當作最佳寫作范本?如何讀懂落花、秋風、飛燕、鳴蟬等古詩中的常見意象?……
宋朝經濟繁栄、文化昌盛,詞無疑是兩宋文壇上的最強音。宋詩注重說理,成就雖比不上唐詩,卻也別有一番意趣。詩和詞有什么不同?蘇軾和王安石之間都有哪些恩與怨?宋室南渡給詞人帶來哪些影響?詞人寫景,同樣的景物能寫出哪些不同的情感?……
專著包括緒論、本論(共八章)和結語三部分,以唐詩修辭現象的演變及其根源作為研究對象,對主要修辭手法和言語風格用于(或見于)不同時期、不同詩體、不同流派、不同題材唐詩中的特點和變化進行了縱橫相結合的較為系統全面的考察。考察主要著眼于不同歷史階段唐詩修辭現象的描述、分析和比較,對與前后朝代具有明顯承傳關系的某些修辭現象,如對偶(對仗)、語音修辭、“以文為詩”的修辭現象等,則做了一定的跨朝代比較,藉此探討唐詩修辭在詩歌修辭史中的特色、地位和貢獻。
本書內容共分成兩部分,唐詩部分選取30位著名詩人,宋詞部分選取15位著名詞人。全書著眼于挖掘詩人詞人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給讀者還原和詩詞相關的生動的生活場景。比如我們都熟記《回鄉偶書》,卻不一定知道賀知章是唐代最“狂”的詩人;我們知道蘇軾很豁達,卻沒想到他是個戒不了口的大吃貨;愛釣魚的張志和,跟皇帝居然是發小……本書用平實、風趣的語言,讓這些著名的詩人詞人在輕描淡寫中活起來。
本書聚焦于1949~1999年中國史詩研究的學術史,擇選了11篇具有代表性并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史詩討論文章,涉及中國史詩的美學研究、母題研究、結構類型研究等學術專題。對這些文章,本書或全文轉錄,或部分節錄,或存目,力圖最大限度地呈現原作精華。每篇文章均附有“評介”,以對文章內容進行簡要述評,對其在學術史上的價值和地位給予科學客觀的評價,希冀對今后的中國史詩研究發展有所助益。
元曲與唐詩、宋詞自古并稱,是一代文學的光輝典范。她作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枚璀璨的明珠,名家輩出,琳瑯滿目,或流麗悠遠、委婉細膩,或生動活潑、直白潑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本書是關于元曲的入門讀物,也是當代第一本講習制曲技術的著作。主要分為元曲基礎知識、元曲名篇賞讀與制曲寫作三個部分,全面展現了元曲這一文學形式的藝術魅力。 書中系統而全面地介紹元曲基礎知識,兼顧最新研究成果,使讀者輕松掌握元曲的知識全貌和發展脈絡。名家名篇的選擇按照“真、新、精、深、趣”的審美標準。賞析簡明,文筆上佳,使讀者在咀嚼品
本書是針對廣大詩詞愛好者和初學者對詩詞學習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制的詩詞格律講解讀本。無論在格律詩格律、唐宋詞格律的知識點的選擇和安排上,還是在語言表達上,都充分把握了簡潔清晰、通俗易懂的原則。把相關內容用格式或公式,以及符號標注的辦法展現給讀者。本書與其他格律知識書籍截然不同的特點是讀者更容易接受,更方便記憶。為了使知識性與工具性相結合,本書在講解格律知識的同時,分別附錄了《詩韻精選》《詞林今韻(十七部)》《詞譜精選》《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內容。這些都是作者對以往的詩詞典籍加以改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