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遵循著“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基本邏輯,聚焦二元經濟轉型視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首先,闡釋供給側與需求側在二元經濟轉型中的相互作用及動態演進機制,概括二元經濟轉型視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含義,梳理二元經濟轉型不同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線選擇。其次,在理論構建基礎上,從二元經濟轉型階段性出發,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跨越二元經濟轉型關鍵階段的有效途徑,是二元經濟轉型呈現特殊性與滯后性的特征使然,也是應對二元經濟轉型外部條件變化的有力舉措
本書從實體經濟、金融系統與地方政府等部門視角闡述了我國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規律、推進的微觀路徑以及政策動態演化特征,意在從空間、時間和產業等層面揭示如何精準實現結構性去杠桿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宏觀政策應該如何進行搭配組合。全書在梳理中國結構性去杠桿政策演進規律及其借鑒國際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計量經濟學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等研究方法,實證檢驗了我國結構性去杠桿的微觀內生機理與有效路徑,并利用數值模擬進行政策評價與組合優化。
本書聚焦中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研究。在對中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產生背景進行溯源的基礎上,梳理總結其發展脈絡和進展成效,并對地方平臺的實踐探索和有益經驗進行概述。深入探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特征,并立足國際視野,對美國、瑞典等國外典型案例進行總結借鑒。開展對中國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在國有資本平臺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特色案例分析,詳細闡述其中的脈絡、邏輯、開展方式,以及效果。 本書提出了中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高質量發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也開啟了我國全面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本書從理論基礎、核心問題和戰略實施三個方面分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內涵、重點問題和實現路徑。作者多年來從事宏觀經濟和政治經濟學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
本書通過講授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經濟發展案例,向本科生“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讀懂中國”,堅定“四個自信”,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本書內容包含11個案例,案例1: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案例2:激發企業活力、盤活國有資產的馬應龍藥業、健民藥業等國有企業改革案例;案例3:調動基層組織積極參與市場的蘇南模式、案例4:以自雇起家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案例研究;案例5:“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浙江安吉縣白茶和翠竹為例;案例6: 關懷社會底層群眾發展的精準扶貧模式;案
欠發達地區脫貧后,產業發展面臨生態約束的特殊性及綠色增長的現實性,本書從綠色轉型的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生態約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U形曲線關系進行了驗證,并將產業結構納入生態約束傳導機制進行研究,探究欠發達地區U形曲線拐點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資源承載力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本書不僅為生態約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提供了理論補充,而且為欠發達地區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指導。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數字經濟、普惠金融,收入分配與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長等重要議題更多地與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關注弱勢人群福利,區域協調發展等密切相關。想要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僅僅依靠估計簡單的、單一維度的政策平均效應是不夠的。研究者需要了解政策對不同類型子人群產生的不同效果。此類度量政策效應的參數稱為異質性政策參數。 本書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本以政策效應異質性(heterogeneous policy effect)為討論對象,系統介紹現代微觀計量經濟學在刻
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與本質相適應,實體經濟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立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的重任。因此,關注到全球壟斷-金融資本主義風險傳導、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歷史背景“賦予”我國實體經濟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進程中探究振興中國實體經濟的系統性方案。本書整合了從經典到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代表性流派的資本積累理論,突出了在一個較穩定的增長結構中,經濟循環、技術創新、制度體系間需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要獲得利潤率合理提升與高質量增長,需要
本書分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東北亞國家經貿合作新動向。總的來說,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障礙。未來,東北亞國家應該繼續加強合作,打造更加緊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 第二章從全球多邊機制建設和區域合作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近年來,東北亞國家在參與多邊及諸邊經貿合作方面有了一些新的進展。例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重啟,東北亞經濟合作互助組織(ASEP)的成立等。總的來說,東北亞國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歷史視角和全球視野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考察,試圖闡釋為何中國能以一種包容性的發展視角來構想一帶一路,進而評估該倡議的世界意義及其影響。作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并非是一項普通政策,它是中國在21世紀提出的最重要的倡議之一,是當代最偉大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倡議。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新時代的一帶一路,中國秉持的和而不同、互利互贏的對外交往傳統從未改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的實踐經驗開始在全球范圍造成廣泛影響,一帶一路的提出正是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縮影。一帶一路是新時代中國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