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提出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論述,既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制度支撐與動力驅動,也從側面凸顯了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緊要性。本書聚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厘清了社會治理的相關概念;明確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時代性;闡釋了新發展格局下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徑;研究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載體、動力、保障和目標。為市域社會治理理論的發展完善積累素材,為相關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本書依托實證數據資料,從安全領域、體制機制、應急法治、應急能力、典型案例等多個方面研究中國應急管理的經驗、問題,分析未來趨勢,提出意見建議,致力于推動實現應急管理現代化、深化應急管理研究、普及應急管理理念。2022年是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創造良好安全環境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報告用專章部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
協同性既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本質屬性,也是衡量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成效的關鍵性指標。本書在科學界定協同性內涵的基礎上,在理論層面從理念、主體、體系、資源、績效、目標六個方面探討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協同性的基本理論、基本要求與運作邏輯,在實踐層面以S市為個案,客觀分析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協同性的基本現狀、“協同短板”及生成機理,并提出了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協同性的實踐路徑。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建立和健全基層治理體系已成為中國新時代發展的重要任務。關注基層治理體系中核心要素對體系穩定、持續增效的維系機理,已經成為新時代深化基層治理研究、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理論命題。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探討中國基層治理體系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本專著以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為研究內容,圍繞“為什么”要構建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是什么”、“如何建”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等主要問題,對基層治理體系進行全方位、系統性、創新性研究。全書共九個部分,由總論和
本書共兩篇,上篇講述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政府建設;下篇講述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建設等內容。
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反映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狀況。2023年,逢“楓橋經驗”六十周年之際,浙江大學新時代楓橋經驗研究院組織開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全國百強樣本縣指數測評工作,同時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監測平臺的研發和應用,推動以新時代“楓橋經驗”數字化為“大腦”的基層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是通過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標衡量基層治理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狀況。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數監測平臺是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以指數為工具的新時代“楓橋經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更多新使命,需要承擔更多新功能。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國家治理提供“價值觀先導”。為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層面建構“價值觀先導原理”,以便實現價值觀先導的理論自覺。在這一原理的支撐下,各級黨政機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國家各領域治理的正確方向,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進而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本書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領域,從人民、政黨、國家(民族)、世界四層主體,分別
本書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購買流程為“經”、所涉主體為“緯”、具體風險為“的”、防范策略為“矢”,系統分析了購買流程中設計項目、編報預算、組織購買、履行合同、績效評價等環節存在的具體風險及風險所涉主體,并針對每個風險精準設計了科學可行、務實管用的防范策略,從而既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相關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又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務工作者尤其是購買主體提供了一些“如何做”的操作指南,即應如何準確識別風險、科學評估風險和恰當選擇風險防范策略,以有效實現購買目標。
本書以中共中央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發表的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推動建設“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區”為政策支撐,以國內外民族社區建設理論的研究實踐與最新發展為基礎,以青海省部分民族社區為調研對象,從數個維度出發開展實證研究,以判斷青海省民族社區“相互嵌入”程度、分析影響“相互嵌入”的因素,探尋如何建設互嵌式社區的路徑,對于民族和諧與民族關系穩定、國家發展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認知篇,講的是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驅動下,一個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一個你我高度關聯的微粒社會已經形成。第三部分是實踐篇,引用了大量來自阿里巴巴的企業公益案例,基于利益相關者框架,分析了企業通過公益的形式為核心利益相關者、協同利益相關者、社會利益相關者服務的路徑與方法等。第四部分是方法篇,圍繞著“公益心態、商業手法、技術力量”的公益邏輯,詳細分析了公益文化、商業能力和技術力量三大要素如何對企業公益發揮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