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醫普及學堂曾培杰老師開講的“輕松學歌賦系列”之一。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此歌賦介紹人體一百多個重要穴位,出自《針灸聚英》,也是中醫歌賦名篇。經曾老師精彩的講解,可以讓讀者更輕松深入的理解人體經穴奧秘。本書不單講穴位知識,還涉及修學、用藥、養生、鍛煉等內壯身心的學問,可謂是妙趣橫生,言簡意賅。
本書對中醫文化、理論有著獨到的見解, 并結合文學創作的表達方式, 著眼于辨證思路的闡述, 結合臨床實踐的實用治療方案, 具有實用性、代表性和創新性。文中大量引用了《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 結合王友仁等多位名老中醫的經典案例和臨床經驗, 內容新穎獨到。新版加入近幾年十余篇新作, 精選于王海龍老師發表于新媒體平臺的關于臟腑按摩的聲音專輯, 是近年來的臨床經驗及心得體悟總結, 內容更豐富、充實。涉及脂肪肝、脊柱側彎、腰椎間盤突出、婦科病、減肥等多個病種, 治療觀念、方法綜合了現代醫學認識和中
這是一部全面介紹通元針法的專著。通元針法是我國著名針灸專家、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的指導老師賴新生教授所創,是賴教授從事針灸臨床 40多年的躬耕實踐,經驗積累,科學研究,探索未知的一種總結與嘗試。這一療法問世以來,以其新穎的配穴理論、獨特的治療方法和顯著的臨床療效而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傳統針灸理法方穴術體系的新模式。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通元針法的組方原理與特點,闡述了通元針法的理法方穴辨證施治體系,也包含通元針法的刺灸補瀉運用及醫論;下篇以通元針法的臨床研究為主,對通元針法的實用
中醫脈診入門六講(圖解版》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范逸品主筆,全書主要以28種常見脈象為軸線,介紹了每種脈象的特征、脈理、臨診時的診脈訣竅、什么疾病會出現這種脈象。臨床上單一脈象少見,多為兩種以上的脈象同時并見,對此書中介紹28種單一脈象的兼脈,并結合望、聞、問診的主要癥狀,四診合參,脈象、癥狀互證, 準確診斷疾病,同時給出了臨床常見用藥。同時作者還給出了個人切脈體會和技巧,跟師學習,可達事半功倍之效。全書內容以大量圖表呈現,白話講解,不用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助力讀者脈診入門!
當代名老中醫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他們臨床經驗豐富、學術思想獨到,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傳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書以疾病為綱,詳細介紹了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疑難雜病的經典處方和醫案。書中真實記錄了湖南省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師過程中的經典醫案,病歷資料完整,辨證思路清晰,理法方藥完備;不僅如此,書中每則醫案均有指導老師親自點評,醫案內容翔實,點評精當,頗具啟發性。本書內容適合中醫臨床醫師學習和參考。
本書強調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中醫理論,立方遣藥以喻嘉言“先議病,后議藥,有是病,用是藥”的思想作指導。因此,能做到經方時方并用,并能靈活化裁。做到病有千變而方亦有千變,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及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精神。本書所輯存之老中醫學術思想、醫案及按語,如實地記錄了李長生教授學術經驗、患者之病情經過和原委,闡明了每一病案所運用的理、法、方、藥的關鍵所在,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從中醫的基礎理論到中醫的診斷用藥,娓娓道來,既能讓不懂中醫者理解中醫
薛莎教授是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從醫四十載,在疑難雜病的診療及脾胃病、代謝性疾病(痛風及骨質疏松癥等)、鉛中毒疾病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系統總結了薛莎教授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主要包括對常見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常用治法和心得、常用方劑,個人臨床驗方和醫案,同時還囊括了相關實驗內容。全書從理、法、方、藥的不同角度,全面闡述薛莎教授的學術思想,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
本書運用中醫學理論和中醫臨床思維方法, 不僅從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論治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了多種病證的內科診療方案, 提示讀者由于不同疾病的診療方法在主治范圍、操作上各有特點, 因此在臨床上要根據病證性質、證候類型、患者體質及治療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 書中還包含康復治療的內容, 體現了中醫特色療法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本書介紹了經絡腧穴學概述、針法、灸法等基礎知識,涵蓋了腦系病證、肺系病證、脾胃系病證等的針灸治療及骨科疾病和兒科疾病的推拿治療。主要內容包括: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運用;腧穴的分類;腧穴的主治作用等。
本書以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之中醫針灸項目為切入點,著力講解中醫針灸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深入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針灸類項目與傳承人,探索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推廣的有效途徑、新方法,以提升廣大民眾對于針灸文化、針灸療法的認同感,擴大中醫針灸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界國手級大師不斷隕落,其中包括程莘農、郭誠杰、賀普仁等多位針灸非遺傳承人。這說明開展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促進其傳承已經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