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魯迅專題研究、何其芳專題研究、現當代舊體詩詞專題研究、大文學視野、文學檔案、民國文學研究、共和國文學研究、港澳臺文學研究、學人·著述九部分。
本書從傳統文化的傳播角度切入正文, 對當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機制展開論述, 然后介紹了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傳播的現狀和價值, 希望讀者了解如今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境況, 引起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 進而對歷史洪流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建立新的理解。本書的目的是通過描述當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途徑和方式上的變化以及創新, 然后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具體個案, 提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措施, 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奠定基礎。
本書聚焦“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命題,以“文化中國”為研究對象,在跨學科理論視角下,圍繞“講什么、為何講、如何講、怎樣做”四大關鍵問題,沿著“元故事題材—元話語分析一元敘事戰略”的路徑,選取家庭價值觀、春節、漢字、西游記、儒釋道等影響廣泛的文化故事題材作為樣本,從理論、個案、應用三方面,進行中國故事元話語體系的探討研究,不僅構建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元敘事傳播理論框架,而且從實踐角度提出了富有創新性的傳播方案。
《文化研究》集刊創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國內文化研究領域唯一連續出版的大型集刊。該刊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主辦,陶東風教授、周憲教授輪流擔任執行主編,胡疆鋒教授、周計武教授擔任副主編。該刊從2008年開始連續入選CSSCI來源集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文化研究》主要以專題形式刊發論文,常設的欄目有記憶研究、空間研究、藝術學研究、聽覺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等,深度參與推動了相關研究在中國的落地和推進。本輯是《文化研究
本書主要圍繞兩個方面的問題開展論述:一是媒介化鄉村的社會治理與文化發展問題;二是社交媒體如何保護傳承、豐富發展鄉村優秀文化。本書采用跨學科視角,對西部鄉村存在的大量看似毫無關聯的文化現象進行了挖掘,提出鄉村媒介參與文化治理的新模式。
城市作為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心,承載著其所在區域歷史文脈、文化傳統的傳承重擔。本書在文獻綜述基礎上,對國內外城市文化活力研究進行分析,梳理該研究領域的前沿觀點和方向。在大數據背景下,利用多源大數據對北京城市文化活力進行定量評價,嘗試從多個研究視角對城市的文化活力空間格局進行分析,這對于研究城市文化表征因素以及各因素與城市文化活力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另外,多源大數據的嘗試有助于豐富城市文化活力指標體系的指標多樣性,突破傳統的指標數據源限制,是一次大數據應用于城市文化活力研究的初步嘗試。<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全所范圍內組織編寫了“新時代文化使命與文學研究”文集。內容主要從文學研究角度,就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等進行理論闡發。此文集的編寫和出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擴大宣傳和闡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學研究;二是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為國家和人民做學問的特點。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國家翻譯實踐文化外譯作品傳播狀況、中國文化外譯傳播面臨的外部挑戰、中國文學外譯傳播的典范例析:啟示與借鑒、中國文化外譯傳播渠道、融媒體傳播與外譯方法及譯才培養機理探賾、中國文化外譯傳播機理認知偏誤及對策。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中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話語權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用中國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將中國聲音傳達到世界民眾的心中,既關乎中國能否在國際輿論場站穩腳跟,更關乎中國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本書立足于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新格局,以“大變局下的中國敘事與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