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追溯自周代以來古代不同時期城市治理結構、治理體制和治理機制的內涵及關系變化,總結出了以周代“宗法—軍令”型模式、秦漢“行政—禮法”型模式、 魏晉南北朝“正統—模仿”型模式、隋唐“權力—制度”型模式、宋金“集權—專門化”型模式、元明清時期“專制—同一”型模式為內容的古代城市治理體系,并歸納了這些模式中所體現出的城市治理發展趨勢。以此為基礎,作者抽象出古代城市治理體系“國表城里”的“總體性”宏觀特征、以各領域的“分”為特征的微觀簡化治理理念以及行政管理制度體系、基層治理組織體系、政
本書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編寫的第五份有關中國住房金融發展的年度報告。2023年的報告關注以下三個主題:第一,房地產風險分析?倛蟾嬷蟹治隽速彿空呒w停貸事件和房企違約潮現象;第十章測算了房企隱性債務規模,要化解房企風險我們要摸清家底,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第二,房地產新模式研究。第八章在深入研判房
本書意在明晰過往研究對土地混合利用演變規律解析的不足,基于可持續更新目標構建新的審視框架,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復蘇發源地“舊城中心區”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梳理英美等國1900年代至2010年代“瓦解—復蘇—衍化”的百年更新實踐歷程,歸納英美等國為實現可持續效應經歷的土地混合利用實踐演變歷程規律,從而辨析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權力協同演變關系、內在機制及價值認知,繼而通過中外對比,審視我國舊城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徑的成效與問題,并提出優化改革建議。
王春萌,女,1990年2月出生,山東東營人,經濟學博士,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省委黨校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近年來主要從事產業分工合作、經濟聯系、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多項科研項目,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項省市級重點課題,出版專著3部,參與編寫著作1部,在《經濟日報》《上海經濟研究》《企業經濟》等報紙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
梁漱溟領導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運動(1931—1937)在20世紀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中頗具影響。時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這一問題依然引人深思。本書基于作者七年來田野調查的寶貴一手資料,立足于民眾視角,搜集鄉建運動親歷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資料,運用個案研究方法,探討梁漱溟所說的“鄉村不動”的原因及文化內涵,闡釋鄉村建設運動與鄒平民間文化之間的關聯。本書既是對這場鄉村社會改革的歷史回望,又希冀能為當代鄉村振興的探索提供思考。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在多重壓力下仍實現了經濟的穩健增長,經濟總量站上13萬億元臺階。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整體保持穩健,財政政策加大穩增長支持力度,財政赤字率有所上升;浘攀写尜J款余額在整個大灣區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內地金融業在大灣區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續提高。 展望2023年,中國經濟將開啟“修復性復蘇”模式,粵港澳大灣區只要保持良好勢頭,加上香港與澳門的同步復蘇,實現增長目標的難度預計會小于上年,這也為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間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物質財富高速積累,同時資源環境問題也日漸凸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威脅不斷加大。認識到這種變化與影響的充分嚴重性,國際社會開始探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浉郯拇鬄硡^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世界第四大灣區,也是一個內部差異較大,各個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區域。本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全面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調發展程度,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本書第一篇是總論,研究了城鄉一體化的理論和內涵,并對國家有關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政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縮小城鄉差距的思路。第二篇是比較研究,分析了英國、德國和韓國城鄉一體化的經驗;比較了國內上海、重慶和廣東等省市城鄉一體化的模式。第三篇是路徑研究,從美麗鄉村、產業融合和數字農業、小城市與美麗城鎮、都市區,以及城市更新等方面,分析浙江省城鄉一體化的路徑。第四篇是機制研究,分析了市民化集成化改革、強村富民集成改革,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服務保障機制和土地保障機制。
本書以上海城市治理兩張網(即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建設為研究對象,重點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兩張網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和趨勢性,運用平臺型政府理論剖析兩張網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和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策略,擷取上海市、區和街鎮近幾年在兩張網建設中的實踐探索為個案,分析兩張網融合發展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內涵,總結和探討兩張網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兩張網融合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并提出優化路徑的策略和建設性意見,期待為上海城市治理兩張網融合發展路徑優化和創新提供理論指導,最終通過兩張網融合發展
本書充分結合我國現實背景,從信息的視角切入,首次利用來自于國家統計局景氣監測中心的微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房房地產市場預期進行定量的衡量,并利用報刊新聞及互聯網百度指數等信息傳播媒介來刻畫信息,研究媒體信息傳播對我國居民房價預期形成機制的影響,從宏微觀兩個層面關注預期對資產價格波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公眾預期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重要作用。本書不僅為提高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亦為規范媒體報道、加強信息溝通并合理引導公眾預期都是重要的因素,更是對構建我國預期管理體系提供前瞻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