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于遼寧的書,更是一部關于中國的書。遼寧剛好處于幾大文化板塊的銜接帶上,像一個繩扣,把蒙古人的草原文化板塊、中原漢民族的農耕文化板塊連接起來。遼寧就像從中國肌體上取下的一個切片,談論遼寧,就是談論中國。作者以地域為切片寫就遼寧這片充滿傳奇的土地的故事,從歷史、文化、交融、發展、未來等多個維度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的遼寧。讀懂遼寧,讀懂中國。
本書主要記述了紅軍長征過境粵北突圍路線,涉及韶關南雄、仁化、樂昌相關歷史遺址。紅軍長征從粵北突圍的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段紅色記憶,更重要的是長征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本書用新穎的方式向當代人體現了長征的遠大,啟發讀者思考長征精神的傳承方式,吸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體驗長征的深刻,在思索與敬慕中追尋革命先輩光輝的戰斗足跡,去緬懷漫漫征途中的付出與犧牲,去探究那些永遠也講不完的動人故事。本稿特別適合黨員干部和青少年閱讀。
本書分為八章,包括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掀起農民運動高潮和土地革命風暴、全面抗戰時期的抗日救亡與武裝起義、創建邊區中心根據地取得革命斗爭勝利、革命老區建設在探索中前行、實行改革開放老區建設迎新機、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革命老區煥新顏等內容。
本書主要內容有: 連平縣老區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 挖掘了老區在土改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 同時也講述了連平縣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歷程, 還附錄有革命歷史文獻資料。
該書較為系統地從自然生態、防洪工程、抗洪搶險、開發利用、黃河文化等多個方面梳理出30多個河南黃河之“最”,通過凝練、流暢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進行展現,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科普性、故事性和可讀性。如描述河道形態的**河道、**河灘等,在盡展黃河磅礴之勢、遼闊壯美的同時,窮根究底,娓娓道來,讓讀者領略到黃河的滄桑變遷。標準化堤防建設、**的險工、**的丁壩及三門峽、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將讀者帶到了那個火熱的建設年代,深刻反映了黃河治理開發所走過的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記錄抗洪搶險的一系列之“最”,立意
本書收錄了《云南光復首倡公誄忠毅秋帆先生墓表》《云南辛亥革命的杰出人物——黃毓英》《聶耳傳》《馬毓寶傳》《云南護國起義簡述》《愛國華僑梁金山》《曲煥章傳》《六十軍血戰臺兒莊》等文章。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華北傳統村落外部空間的影響因素、華北傳統村落外部空間中的街道空間、華北傳統村落外部空間中的場地空間等。
1949年5月29日,新華社發表社論《祝上海解放》,稱上海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上海何以成為光明的搖籃?本書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為堅實底色,全面深度解析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的歷史必然性。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系統、工人階級與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基礎、發達的水陸交通系統、便捷的郵政通訊系統、可供依托的社會組織系統、可資利用的租界安全縫隙六大因素相互支撐,構成上海的獨特性。本書視角新穎、史料扎實、圖文并茂、文筆生動,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通俗讀物。
本書揭露了清末英人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侵略行徑, 記錄了20世紀初我國政府在當地維護國家主權、行使有效管轄和防止英人入侵的歷史事實。該書稿成后即逢辛亥鼎革, 此后便一直以抄本傳世, 目前僅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發現1959年手抄本一部。為發揮其的重要學術和現實價值, 筆者在整理、點校基礎上, 從編撰背景、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與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 對這部新發現的清末地方志進行了專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