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采用感官漫步法, 以參與者的主觀評價為基礎, 對我國三種類型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證明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聲音與氣味存在交互作用后, 采用實驗室研究法, 通過嗅聽因素變量控制, 即選擇了三種聲音與四種氣味, 在低、中、高三種音量與濃度作用下, 分別進行了嗅聽交互感知效應研究。心理的變化必然帶來行為的改變, 在嗅聽交互對人群行為的影響部分, 對典型嗅聽因素組合對人群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行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城市與區域規劃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2022年,中國歷史名城保護工作走過了40年歷程,名城保護規劃事業從無到有,從域外學習借鑒到自我探索奮斗,從理論研究到行動實踐,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名城保護規劃理念與制度,堪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在城市空間與城市區域尺度的創新實踐,為保護 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系列第38輯,本輯聚焦城市規劃傳統與現代化,分為特約專稿學術文章他山之石三大部分,共11篇文章。
古典園林是了解中國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花園,寄托著我們對理想生活、與自然同居的向往。
從先秦的高臺厚榭到六朝的山莊田園,從唐宋的風雅端麗到明清的曲折婉約,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園林。如今,這些園林少數幸存至今,大多煙消云散,或淪為遺址。
清華大學教授賈珺通過爬梳文獻、實地考察、復原想象,重現了古代名園的景觀,生動講述了掩藏在園林背后的故事。搭配大量園林攝影、建筑平面圖、古畫等,讀者可直觀感受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充分領略古人的審美意趣,以及
本書就城市公園規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決切實可行、高效整合的解決辦法——建設城市公園綜合體,通過景觀規劃的手段有效整合城市河道、山體、公共建筑、城市廣場、街道及開放式的小游園,形成綠色網絡系統,帶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公園綜合體具有滲透性與開放性的特征,能夠引領城市建設的大方向,在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特色風貌構建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書通過實際案例展示構建城市公園綜合體的全過程設計思路,每個案例包含項目分析、設計圖紙、實景照片,對景觀設計行業從業者有較強的參考借鑒價值。
本書以提高園林行業人員從業技能為出發點,力求幫助讀者解決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突出與崗位緊密聯系的特色。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園林植物的功能作用、設計特性、生態學知識、表現方法、設計程序等內容;下篇介紹不同類型綠地中植物種植設計的特點,并結合現行設計規范和主要圖紙使讀者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出圖要求。本書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作為園林相關專業的培訓教材,也可作為園林設計和施工人員的技術指導用書。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探討了TOD項目與商業開發的關系,進而引出TOD商業開發特點。之后重點討論了三種不同TOD開發模式及其商業規劃的特點。這三種模式根據復雜程度層層遞進,分別為緊鄰聯合開發模式、空間權聯合開發模式和區域聯合開發模式。最后圍繞“場所營造”這一主題展開,揭示了商業空間設計的本質,指出TOD項目的成功離不開舒適、安全、豐富、有趣的城市公共場所的打造,而這一切都需要以優秀的商業規劃設計為基礎。本書最大特點在于結合TOD項目的設計實踐。書中大部分內容為作者工作中TOD項目的設計
本書分為AutoCAD2018、PhotoshopCC2018兩編。內容包括:AutoCAD2018界面與基本操作、繪制二維圖形、編輯二維圖形、圖層設置、PhotoshopCC2018界面與基本操作、常用工具應用、圖像的繪制與修飾類工具使用等。
本書從風景園林設計的基礎理論出發,分析園林中建筑構成、建筑分類以及建筑功能,講解了風景園林設計程序,學習了各個風景園林景觀設計要素的設計方法、空間組合形式以及表現方法。同時在論述綠化建設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園林綠地系統、綠化植物選擇以及園林綠化工程生態應用設計。
本書基于歷史視野回顧廣州城市千百年來的演變發展,分析其地理區位、城市格局和文化特色;對國內外城市更新及古城保護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回顧綜述和經驗借鑒;對廣州的歷史環境及現狀問題進行分類和價值判斷,基于歷史環境及要素的空間分布進行文化時空的構建,重尋老城豐厚的歷史信息和記憶。通過對廣州規劃建設、城建管理和社區共建、城市更新的闡述,激發老城活力,彰顯古城獨特風貌和嶄新的城市形象。
《園林制圖習題集》與段大娟主編的《園林制圖》(第2版)教材配套使用。本習題集依據國家最新頒布的《風景園林制圖標準》和最新修訂的《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等有關標準,結合相關專業主干課程對制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進行編寫。本習題集共11章,內容編排順序與教材體系保持一致,內容完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課時設置情況進行選擇,讀者也可以配合教材自學。本習題集適用于園林、風景園林、城市規劃、觀賞園藝、林學等專業的師生使用,也可用于相關專業崗位技術培訓、自學或工程技術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