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水污染控制技術前沿發展和工程應用的角度出發,詳細介紹了多種生活污水新型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設備,重點剖析了生活污水新型有機污染物處理技術、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站脫氮除磷協同提升技術、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生活污水納污河道生態凈化技術和生化/物化技術一體化設備。作者針對生活污水導致的水環境污染問題,采用新型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設備降解水環境中傳統污染物及新型有機污染物,并且通過光譜學、質譜分析等手段識別污染物中間產物及降解途徑,論證了應用物理、化學、微生物及生態修復技術的可行性。
本書圍繞飲用水砷污染控制難題,深入總結了砷污染化學、砷毒性效應與毒理學、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機制、砷污染狀況、飲用水除砷方法等國內外最重要、**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系統著述了作者近20年在飲用水除砷方向上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成果。
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與使命,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刻不容緩的課題。融合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路徑,本書內容集能源行業趨勢前瞻性、碳中和路徑建議及實踐、敘事趣味性融于一身,聚焦數字和電力電子技術融合對能源行業的推動作用、能源行業的技術趨勢洞察、各行業的碳中行發展路徑、優秀企業的碳中和故事以及各個區域的新能源發展路徑和模式。
《典型礦業城市大氣顆粒物地球化學特征》以中國西南地區典型礦業城市——攀枝花市大氣為例,運用地球化學、礦物學、環境科學、大氣環境化學,結合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X射線衍射技術、激光粒度儀、離子色譜、熱/光碳分析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現代分析方法對攀枝花市大氣顆粒物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環境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大氣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以四川盆地為例》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四川省近年來在大氣污染特征及PM2.5來源解析方面開展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四川省2004~2020年污染物的時空演變規律和大氣污染變化特征;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污染氣象特征,對四川盆地三大區域的顆粒物進行了采樣監測,并分析了其質量濃度、無機水溶性離子組分、碳質組分和無機元素等特征;采用正定矩陣因子(PMF)分解模型分析了PM2.5化學組成特征譜和來源貢獻,并在四川省“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污染減排成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減污降碳協
川西平原及若爾蓋地區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詳細介紹了天然有機質對川西平原及若爾蓋牧區有機污染物環境行為與歸趨的影響,著重解析了川西平原還田秸稈DOM對磺胺甲*唑吸附行為的影響機制、川西平原土壤腐殖質介導磺胺嘧啶光解過程及其影響機制、川西平原還田秸稈DOM對典型農藥吸附及遷移行為的影響機制、若爾蓋牧區土壤有機質更替研究—基于典型分子標記物、土壤有機質/Cu2+對若爾蓋牧區土壤吸附典型抗生素的影響和若爾蓋牧區土壤腐殖質對典型抗生素光解過程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廠的水質監測與安全生產、水處理常用機械設備的維護、污水處理各單元的調試管理、污水處理廠生化處理系統調試管理、各種污水處理工藝的調試管理、污水處理廠調試案例、污水處理廠常見問題解析。本教材編寫規范,具有適時的先進性和較好的教學適用性。教材突出實用性,同時教材輔以練習題。本書可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本科、高職高專環境保護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的培訓用書。
空氣污染防治作為重要的公共政策議題,也是理論研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本書針對空氣污染防治管理的客體屬性、主體關系、治理路徑、政策組合、組織構建等內容,以“合力生成”為線索,以“管理創新”為落腳點,以“清晰可讀”為展現形式,緊緊圍繞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時代任務,評價我國現有的大氣污染治理政策,提出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及微觀層面的管理改進建議,探討建立“五位一體”的空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體系,為建設中國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智庫”力量。
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健康問題突出,大氣污染問題更是威脅著生態環境和公共健康。其中VOCs的污染是對大氣環境非常重要和常見的貢獻者之一。本書結合我國大氣揮發性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系統總結了我國大氣揮發性污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效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全書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紹我國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問題的演變、源解析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暴露與人體健康效應等問題;第2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的環境地球化學行為與來源解析;第3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的大氣化學過程與機制研究;第4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在礦物界面的遷移轉化機理;
本書分為政策篇、科學篇、產業技術篇、大眾篇四個章節, 分別介紹“碳中和”的背景、學術理論、產業實踐、技術創新等系列研究和實踐案例; 繼而通過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權威研究機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行動方案所做的詳細分析, 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為學界、產業界、經濟金融界提供“碳中和”理論與實踐案例, 并倡導公眾踐行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