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20-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的采訪實錄,以每位獲獎者的成長經歷、奮斗故事,對于科學、研究與人生的思考為主軸,同青少年讀者、科研工作者展開一次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談”,進行一場偉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獲獎者的科學精神和專注的工作態度激勵、啟迪年輕一代,為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噴涌奠定堅實的科學思想基礎。
本書以豐富的影像資料,從學生時代、學術活動、為人處世、家國情懷等多個角度,細致入微、全面立體展現了金翔龍院士求學、科研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現了強海國士的風采和魅力人生
公元837年,李商隱第五次科考終于成功上岸,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個殘忍的現實,光有才華是沒用的,這次科考成功,靠的也是伯樂令狐楚的暗中運作,也就是走后門。令狐家屬牛黨,長安貴族,家大業大,李商隱本可安穩入仕,意外卻總是先人一步,令狐楚去世,李商隱的名字被其政敵劃掉,在一無所有的憂郁之中,又被李黨王茂元看中,從此卷入牛李黨爭,左右為難,靠山也一個接一個倒臺……在政治博弈中,他的抱負和才華只是一塊漂亮的背景板。
許懷中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又長期擔任福建省宣傳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其一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出生于革命家庭,學生時代就參加進步活動,后來在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福建省文聯主席等重要崗位上工作多年,為福建省的宣傳文化事業做出了諸多貢獻。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在繁忙的公務活動之外,依然不放棄對魯迅的學術研究,前后出版了十余本專著,引起文藝理論界的關注和贊賞。這部傳記既記敘了許懷中家世生平,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又以插敘插議的方式介紹了他在不同時期
《逝去的武林》續篇,由“家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前者由武學大家李仲軒(1915-2004)的后輩講述自鴉片戰爭至今,李仲軒的父系和母系家族成員在歷史大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們眼中李仲軒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細節。凸顯了一支百年世系的血脈和文化傳承。后者是象形術探佚。象形術是民國武術頂尖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紀之久。李仲軒生前的最后歲月便是講解象形術。本書根據薛顛《象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象形術進行了完整的闡釋和解析。李仲軒(1915-2004)名軏,字仲軒,天津寧河縣人
《逝去的武林》一書講述了上世紀初,列強環伺,為解救民族危機,國人形成了尚武之風,武術被稱為“國術”,中華武學呈現出一個高峰,尤以形意拳一門風光無限,代表了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李仲軒先生以七十余年武學實踐,講述他所師承的民國年間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云祥和薛顛的言行、造詣,以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實情、習武者特有的思維意識和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身體訓練法門。秘傳與絕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
《武人琴音》是徐皓峰“逝去的武林”三部曲系列收官之作,由韓瑜口述,徐皓峰、徐駿峰合著。講述形意拳一門三代——尚云祥、韓伯言、韓瑜在各自時代的遭遇,凸顯百年武人命運。首次披露尚門韓傳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戰刀法。韓瑜:形意拳大師尚云祥再傳弟子,為現在山東形意拳代表人物。其祖父韓伯言為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山東形意拳代表人物。尚云祥晚年弟子中的“大師兄”,亦為《逝去的武林》講述者李仲軒的師兄。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小說)”范式的訂立者,因是之故,其眼界與識力一定會超出于現代“文學”這樣一個范式。如此,我們就完全有必要跳出“文學”與“現代”這樣的“范式”來認識魯迅的寫作及其社會實踐。本書運用世界史理論來整體觀照20世紀中國文學的核心問題,試圖從“文學”的角度破譯“現代性”的核心問題,并在新媒體時代下,揭示中國文學在更高層面上回歸中國傳統之“文”的可能性。本書在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方面都處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最前沿,其出版有可能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反響。
東海王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本書對東海王氏的源流盛衰、姻婭交游、家學門風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對王朗、王肅、王元姬、王僧孺等代表人物進行深人細致的研究。旨在展現東海王氏一族的演進軌跡和文化面貌,揭示其對政治變遷和學術發展的重要影響。
本書大致以西漢王朝漢武帝的人生經歷為主線, 再現了從漢武帝出生到晚年的政治生涯, 文治武功。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群星閃耀、文化強勢崛起、社會朝氣蓬勃的古代中國的歷史畫卷。作者的史學功底深厚, 采用史料不僅考證嚴謹, 而且豐富詳實, 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 文筆通俗流暢, 深入淺出, 特別適合大眾閱讀, 對提升國民歷史文化素養, 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