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廣義修辭學理論范式和邏輯框架,分析1949-1999年間《人民文學》的話語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將關鍵詞句微觀分析與契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宏觀把握相結合,展示文學期刊研究與修辭研究跨界場域,探索當代文學期刊研究新思路。
本書收錄了作者閱讀古代文學經典或現代學術經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較多跨越自己專業的隨談,所以作者自認是“聊為之說”。全書分三輯:第一輯是關于先秦及唐宋詩文的隨談;第二輯談及的近現代作家,也多是圍繞他們與古典的關系而言;第三輯是關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現代文學研究的評論,亦與古典學術傳統有關。這些文字品評經典、“溫故知新”,或可供文學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參考。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的專業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九輯,分為“特稿”“紀念《中國文學年鑒》創刊40周年”等五部分。
本書充分展示轉型社會中國傳統價值、文化觀念和道德秩序搖搖欲墜所帶來的社會陣痛,探討了文學湘軍的精神命途與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闡釋了他們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靈成長。文學湘軍努力展示平凡個體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現代人面對社會急速變化所遭受種種尷尬的真實處境,他們推崇感性化、細節化的話語形態,反映底層人物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命運掙扎,他們往返于鄉士與都市、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批判鄉村的落后、呼喚都市文明,又抵觸都市文明對于傳統農村的侵蝕與沖擊,努力重構地域經驗
《人文》學術集刊由河南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辦,《人文》編輯部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辦刊宗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注重內容建設和辦刊品質。《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學刊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與學界朋友共同為新時代中國學術的發展盡力。
人文關懷,學術品質;突出新
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造“現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或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更吸引了無數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學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討論了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本次新版,作者對內
本書回顧80后作家出道以來二十余年的歷史,認為80后文學是理解這代人的精神窗口,也是這代人獻給世界的精神財富。本書系統研究十余位80后作家,以聚木成林、匯涓成海的方式,探究這代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特質,反思青年作家如何潛入傳統,求真問道,在熙攘之世,修己度人,傳承人文精神,賡續文學榮光。
民國文學從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關注是19972013年10多年間的現象。2013年,《民國文學討論集》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匯集了這一次討論的主要文獻,2013年以降,這一學術理念逐步走向深化。本書為第二輯,是第一冊文獻集之后的史料匯集,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以供學術研究參閱。所謂的代表性原則指的就是不再簡單重復前期話題提出者的觀點,或者重復前期已經被反復表述的思想主張,有自己獨立的見地,也不重復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觀點,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選論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續的探索深入
本書收錄作者近二十年寫就各類文章二十余篇,按相近主題分為四輯,既有對文學史和美學問題的深度探討,也不乏當代文學作品、文化現象的評論和作為閱讀心得寫下的書評短札,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這些游走在文學理論與文學史、文學批評、美學邊際地帶的不同類型寫作,記錄了一位對文學理論抱有濃厚興趣的青年經歷本、碩、博階段學習并成長為教授的學思歷程。所謂理論的邊際,既是對這些游走在邊際地帶的寫作的指稱,也傳達了作者經此形成的理論理解理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邊際效應時刻。
本書是一本較為專業的文學研究著作,由“小說逸語”“附:請評集”和“伴山隨筆”三部分構成。主要從語言文字使用的專業角度入手,詳盡分析了《圍城》的核心主題和藝術成就,并記錄了在該小說創作前后的趣聞往事;在記錄錢鍾書先生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會友和讀書內容的同時,還精選了部分第三方的評論文章以廣開視聽,兼以表達對錢鍾書先生的深刻懷念,語言獨到,情感真摯。書中還有部分由作者收藏整理的錢鍾書先生的親筆批注與書法作品等圖片,有較強的閱讀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