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給青少年的漫畫版人類簡史,打破國家、年代和具體事件的限制,揭示世界運行底層邏輯,提供對歷史和世界的新思考。
如何讓孩子輕松學習、快速掌握新的硬核知識?自然是要有圖有真相!
本書就是好的范本。它給了青少年,尤其是那些一看文字就打不起精神的孩子自主學習嚴肅知識的新途徑,讓歷史在故事和漫畫中變得親切。
這是一本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600萬年人類史的輕松歷史圖書,全書打破人類史以時間點或者歷史事件作為章
中華民族能夠始終自強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兒女能夠源源不斷為世界文明書寫中國篇章,中國精神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凝聚、鑄造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力量。本書堅持問題導向,梳理中國精神的歷史演進,探析中國精神的世界意義,既是為了解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基因密碼,也是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貢獻力量;既是致敬歷史、弘揚傳統,也期待有助于發展創新、再續輝煌。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清時期創作了體現蒙漢文化交融作品的作家,特別是蒙古族文人,因為生平資料缺乏,文字記錄不完備,他們的生卒年、姓氏、家世、族屬、生平經歷、創作時間、本事、文人之間的交游唱和等諸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全面考訂。他們的漢文集子大多未能排印刊行,刊行出來的集子也未得到精細的校勘,存在著不少錯訛。漢族文人創作的體現蒙漢文化交融的作品也尚未得到系統化的搜集、整理。清代蒙漢文學交融的文獻整理與研究便是要全面系統地解決這類問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清代八旗駐防中杭州駐防文學創作最為繁盛。本著作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在宏觀的把握上加以微觀的審視,力圖全面解讀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進而深入尋繹清代民族文學發展的內在理路。 緒論:中華多民族文學視域下的杭州駐防文學研究;第一章:順康雍——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發軔期;第二章:乾嘉——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興起期;第三章:道咸同——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繁盛期;第四章:光宣——杭州駐防詩歌創作的衰落與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16ZDA176)階段性成果。 作者對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涉及社會空間與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的生成、身份認知與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創作傳播的生成、乾嘉詩壇主盟者法式善的揚名心態與多媒介傳播行為、道咸悲劇詩人柏葰的仕進心態與功利性傳播行為、咸同顯宦詩人瑞常的異客心態與情感性傳播行為、光宣守舊詩人延清的旁觀心態與公共性傳播行為、光宣追新詩人三多的介入者心態與策劃性傳播行為、 清代蒙古族詩人創作傳播的內在規律
印度是一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擁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信仰,判然有異的風俗和異彩紛呈的觀點。《慣于爭鳴的印度人》一書分直言與異議、文化與交流、政治與抗爭、理性與身份四部分內容。本書對于理解和利用印度豐富的爭鳴傳統,對于消除各種與階級、種姓、性別及社群有關的不平等現象,對于南亞次大陸的和平事業,都是至關重要的。收入本書的這些關于印度的文章,是在過去十年間撰寫的,而其中約半數則是在過去數年間完成的。第一編的四篇文章概述印度爭鳴傳統的性質、范圍和重要意義。第二編中的文章論述交流在文化的發展與理解中
本書圍繞民族學人類學學科,探討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包括非遺、原生態文化資源、潑水節的文化建構等,也有民族文化民俗的探討,既有理論反思,也有大量的實踐研究,
這是一個關于圣徒和間諜、漁民和海盜、商人和掠襲者的故事,講述了他們如何大膽地穿越北海,建立世人熟知的世界。羅馬帝國謝幕時,北海沿岸還是偏遠的蠻荒之地,處于世界的邊緣。千年之后,這一地區成為全球各帝國的中心。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派伊將這種轉變歸功于北海的潮汐和風暴。他生動描述了中世紀北海一帶的生活,重新發現了那個失落的世界,追溯了持續的海上交流和不同人的行事風格如何深刻地改變人們的思想。在那個朦朧的時代,冰冷灰暗的北海逐漸成為現代世界誕生的搖籃。
本書中,索威爾的核心觀點認為,無論是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還是漫長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某一次轉折,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歷史的劇變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理解文化資本對一個民族或一個文明社會的經濟命運的影響為何遠遠超過政治、偏見或基因,而認識到這一點,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差異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盡可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民族問題,從內在發展的角度,為自己所屬的民族、國家、社會爭取更多的文化資本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