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所形成的專業寫作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極具實用性的硬核本領。如何進行“有邏輯的說服”?本書以此為線索,首先說明論文為什么是我們看到的這樣、 為什么要這樣做,然后按照當今的范式要求,從不同方面來展示具體怎么寫出一篇論文。 書中不僅介紹了論文的基本結構、論文選題的確定、理論文章和實證文章不同的寫法等內容,更重要的是向讀者展現了推理方式和思維工具,以及如何把這些工具運用于論文寫作,實現“有邏輯的說服”,并產生創新成果。 本書更重要的特點是,在東西方已經直面彼此的當下世界,深入東西
本書以APA格式(美國心理學協會制定的論文寫作和發表手冊)為依據,根據論文寫作的基本環節,對初學寫論文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指導。
全書主體內容分為九章。第1章從研究目標、寫作時間安排、選題等方面講述如何邁出論文寫作的第一步。第2章講述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源,特別強調利用網絡。第3章關于如何擬定研究計劃。第4章介紹實證型論文的論文組成部分。第5章指導論文大綱的寫作。第6章關于準確而清晰地用統計圖表呈現研究結果。第7章講如何寫作論文初稿。第8章介紹如何將初稿修改成合乎規范的終稿。第9
歇后語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一種口語性語句,也稱“引注語”“俏皮話”。它以獨特的結構、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和妙趣橫生的表達效果而為群眾喜聞樂見,是漢語語匯百花園中一簇奇異的花朵。 本書構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歇后語研究框架系統,對歇后語的語法結構、語法功能、語氣類型、取材、語義認知、變異、修辭、規范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化研究,挖掘了歇后語所的文化內涵,解析了的歇后語的人生經驗以及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體系,對我們了解歇后語知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很有幫助。
對于公文的寫作,AI在自動生成、內容優化、語法檢查、錯誤糾正、風格統一、整合分析、效率提升、創作豐富性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多便利之處。本書分兩條線進行詳細介紹。一條是理論線:介紹了公文的知識、格式、寫作與處理,并對9種法定類公文、4種事務類公文、4種規約類公文、4種憑證類公文和4種其他類公文的格式、要點與技巧進行講解,幫助讀者全面了解公文的相關知識,打好理論基礎。一條是技巧線:介紹了AI寫作工具的使用和測評、AI公文的寫作方法、運用AI對公文進行潤色的技巧,并通過舉例的方式實戰演示
該書是清末的溫州地區文字研究著作,收字很廣,音韻分析清楚,是溫州方言詞典編撰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該書影印本兩卷收入由溫州圖書館編撰的《溫州方言文獻集成》。首先,此書的價值是土話的讀音。對于所收文字,不僅記錄永嘉蓬溪的讀音(書中注明“敝處”),還記錄城區讀音(注明“甌城”)和官音,以及溫州各地不同口音(如注明“四十七八等都”),這些記錄詳細準確。其次,此書的價值是本字考訂。從《因音求字》看,謝的本字考定還是比較準確的,溫州地區方言詞典的本字考證可以從此書得到重要的印證。<
蔣伯潛《文字學纂要》,內容融匯古今,語言清通簡要,是一部引導青年學子進入文字學學習與研究的入門之作。本書以字形為主,整理了漢字音形義的歷史嬗變,源流有自,融會貫通。援引例證,排除門戶之見,立論公允,據實論述,且能結合實際,力求具體實用。本書不僅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國文字學的概貌,也為當前語文教育領域課程知識的建設提供了支持。
本書是一部深入解析學術論文寫作及文章表達技巧的寶典。它不僅詳盡地指導了研究報告、小論文及試題答案的撰寫方法,更以其極強的實用性,為讀者揭示了學術論文創作的全過程。本書以選題、假說設定和論證為核心線索,系統闡述了學術論文從構思到成型的各個環節,為大學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份詳盡且實用的操作指南。 作者憑借豐富的論文指導經驗,巧妙地將方法論建議與具體實例相結合,使得這些原本可能顯得抽象和高深的學術技巧變得生動易懂。無論是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還是文章表達的精妙之處,都被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來,讓讀者能
本書著重介紹撰寫公文容易忽視和混淆的問題、撰寫領導講話稿的寫作思維和技巧、黨務文稿的寫法、公文辦理的實操策略、整理和撰寫會議紀要的方法(含黨委會辦會注意事項及技巧)、撰寫信息稿件的方略、公文寫作的實戰心法和實用金句等,這些內容都是機關文秘人員工作中最關心、最實用的內容。 全書從公文寫作的常識入手,逐步深入實戰,并配合案例重點介紹了領導講話稿的寫法,不但可以讓讀者系統地學習到公文寫作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幫助讀者提升寫作情商、思維能力、寫作水平,助力讀者穩扎穩打、層層晉升。 本書由兩位在機關工作多年、
本書提出了新的計量研究方法,通過條件概率來更為真實地反映漢語條件句反事實能力的實際情況,創新之處在于將有關因素分為條件連接詞與特征成分兩個層次,在控制變量的前提下,更好地進行組合評估與計算。為了對“連接詞”和“特征成分”進行量化研究,選定特定的小說文本建立封閉語料庫,以實際語料作為數據統計的材料。在以上的理論和方法下,進一步討論漢語條件句的反事實機制,主要考察了時間、情感、頻率、數量、人稱等語用因素對條件句事實性的影響,運用邏輯“合取”運算,闡明它們對條件句反事實意義和非事實意義的促成
本書在事件結構的框架下對現代漢語判斷性事件句法語義的同構性進行了研究,對判斷性事件及相關句法現象進行了較為統一的解釋:將所有含動詞“是”的句子分析為由提升動詞“是”及其子事件構成的判斷性事件,對判斷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信息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了考察,對判斷性事件與敘述、描寫性事件之間的轉換關系進行了揭示,將事件結構理論的運用范圍從對敘述、描寫性事件擴展至判斷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