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省份排序,介紹了“十四五”以來各地加強城鄉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涌現出的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相關內容包括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讓”配套制度形成的工作模式,基建考古中的精細化發掘理念和多學科合作模式,以及探索開展重要考古發現保護利用模式等。
《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的以湖南地區考古學發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 本書為叢書的第17集,收錄13篇考古發掘(調查)報告(簡報)和10篇研究論文。報告內容涵蓋長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遺址、荊坪古城、坪里東漢磚室墓、苦梔山墓群、泠道故城遺址、五里坪古墓群西晉墓、孫家崗遺址唐宋時期墓葬、大園里遺址北宋墓葬、鹽泉窯址、唐家坳窯址、窯窿坡明初城墻磚官窯遺址、羊峰古城遺址、老司城遺址等考古新資料。研究論文涉及吳城文化研究、湖
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為從根本上解決鄂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的重大戰略民生工程。為配合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實施,湖北省文物局與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籌)緊密配合,依法、依規組織開展與實施工程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本書是一部展現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發掘出土文物的圖集,匯集工程涉及的33處文物點考古發掘出土的近200件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石器、陶器、銅器、瓷器、金銀器、鐵器、其他等各類精美文物,展示了鄂北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圖集不僅為考古學家和歷史愛好者提供了珍貴的研究
濕潤半濕潤地區石窟遺址物理環境的研究,對該地區遺址的微氣候調節控制和文物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書針對麥積山石窟物理環境的相關問題,主要開展了麥積山石窟建筑空間復原、洞窟微氣候現狀、洞窟熱濕環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風特性、光環境及聲環境優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濕潤半濕潤地區石窟類遺址的保護理念、物理環境模擬方法及預測機制、基于預防性保護的物理環境調控體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進了濕潤半濕潤地區石窟類遺址物理環境的保護工作。
本書梳理了2012年以來盤龍城遺址的環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陸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與試掘、湖泊地形測繪、湖泊鉆孔植物遺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積物分析;在對環境考古采集樣品進行檢測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盤龍城遺址的地貌形態、河湖分布與生態環境;最終對商文化時期盤龍城的聚落景觀進行了復原,進而對同時期盤龍城周邊聚落的空間分布和層級進行了討論。
盤龍城青銅器的類別和數量、品質和等級在早商時期都具有代表性。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器材料,探討了盤龍城青銅器類型及其演變、分期與年代。在制作技術層面,討論了青銅器成形技術、鑄接技術、輔助技術 并總結了技術特性。在裝飾藝術上,討論了紋飾的類別與布局、紋飾的制作以 及裝飾的演進。在成分與結構上,討論了冶金遺存、合金工藝、青銅生產和物 料產源。最后總結了盤龍城青銅器所代表的早商青銅器的一般特征,以及所反 映的早商社會禮儀和社會景觀。
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玉器、綠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過對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資料進行整合,對盤龍城遺址過往所發現的三類器物進行報道。此外,本書還對以往存在問題的資料進行了補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 的材質方面。最后,運用光譜、元素、礦相等多種分析方式,在物料的產源方 面進行探索,進而闡釋盤龍城先民在礦物資源利用中的策略。
明楚王墓為明八代九位楚藩親王墓葬群,貫穿明代始終,是現存時間跨度最長、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親藩墓群。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龍泉街道明楚王墓遺址公園內。 為加強對明楚王墓及明代藩王制度、相關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及成果轉化,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特舉辦“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學術研討會,鼓勵專家學者撰文探討、闡釋相關遺址。本文集收錄諸位大家、學者30余篇論文,包含明藩相關研究、明楚王墓考古相關研究和明楚王墓國家 考古遺址公園相關思考三大部分
本報告是三峽庫區重慶涪陵石沱遺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發掘專題報告。遺址發現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個不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遺存,包括灰坑、灰溝、墓葬、窯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遺物,為三峽庫區不同時代考古學文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青年考古學家》(第3輯)是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生在全院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編纂的學術年刊,收錄青年學子的習作共計16篇,內容涵蓋學理學史、考古研究、遺產研究、讀書札記等方面。《青年考古學家(第3輯)》秉承嚴謹求實之學風,弘揚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為業內學子提供一個發布新思路、開展學術交流的學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