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整合多種資源,創新生命教育的模式,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開展生命教育研究,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環境,建立危機干預機制,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融入大學生活躍的各個場域,推動大學生對自然生命的本質化認知、對社會生命的體驗式融入和對精神生命的無限性追求。 全書就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本體論、價值論、實踐論進行了闡述,論述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實然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基礎、構建原則和模式設計、模式運行分析和保障等方面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創新模式的構建與運行進行總體闡
形而上學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關聯的哲學領域。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形而上學這一迷人領域及其分支,涵蓋了存在、物質、時間、可能性、因果關系、自由意志和社會本體論等主題。很多發人深思的哲學問題,如“自然規律決定了一切嗎”“時間在流逝嗎”“福爾摩斯存在嗎”等,都在書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讀者得以一窺哲學的堂奧。
與主張虛無主義必須被克服的一般觀點不同,本書主張虛無主義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它必須悖論式地保留于西方當下的哲學與文化中,因為西方現代思想的本質是基礎主義,而虛無主義如果被根除,就會招致一種新的基礎主義,一種可能比第一次啟蒙運動更危險的新的啟蒙運動。這里的虛無主義當然不是現代形式的虛無主義,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識形態,如人道主義的虛無主義、反人道主義的虛無主義、獨裁主義的虛無主義、反獨裁主義的虛無主義等,而是后現代形式的虛無主義,是專注于虛無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構的意識形態
本書作者安德森用一種大寫意式的粗獷筆法,粗略勾勒了20世紀上半葉歐洲大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種種傾向和內在差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和人物,置于統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之下,對其總體特征進行了廣泛論述和評價,為國內外學術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紹和探討西方馬克主義的過程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為指導,在大量閱讀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礎上,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展開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贊揚,這為我們正確開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樹立了一
本書是德國古典哲學演進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謝林早期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作。謝林本人對這部著作同樣十分重視,他在晚年撰寫的《近代哲學史》里明確指出:“如果你們……想要準確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學的逐漸發展過程,那么我只能推薦他去研究這部《先驗唯心論體系》。” 在這部著作里,謝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結構,經過無意識地生產出外部世界而最終達到自我意識的過程,進而建立了一個包攬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目的論,并且以藝術哲學為封頂石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作為謝林早期哲學的樞紐,比
本書系統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探究他們關于異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領域,研究科技異化、交往異化、消費異化、大眾文化異化的關系,比較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不同,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價值及局限,特別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的異化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消除異化的途徑,從而實現人的解放。
1347年,意大利城邦錫耶納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稱于世。然而,在隨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這座城市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橫遍野,一副鬼城模樣,政權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終結。引發這場災難的直接原因是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但戰爭、饑荒、社會運作方式以及當時有限的醫學認知水平也在為這場死亡浩劫推波助瀾。《人類死亡史》以錫耶納的這段歷史開篇,從多個角度和層級回顧、審視了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醫學和科學話題。融合豐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淺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原理,作者安德魯·多
我們會時常困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側面,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沒有行動的自由?對于這些問題,發生于19世紀中葉直至20世紀80年代結束的存在主義哲學運動,給出了許多精彩的答案。 本書選取了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胡塞爾、尼采、薩特、加繆、波伏瓦、雅斯貝爾斯、伽達默爾、阿倫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龐蒂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總結了他們最深刻、最有溫度,也最值得玩味的哲學洞見,并試圖通過他們的思考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選擇。 在“加餐”部分
從生死學的視角來看,臨界死亡的經歷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認知水平、信仰體系、價值觀念。在這種改變中,倫理學上稱為善的東西常常露出其動人的身影,如果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向死而善”,那么,這種現象非常值得在倫理學上進行深入考察。 本書從死亡之思的緣起、死亡之思的表達、死亡鏡像與生命之美、死亡真相與理性認識、死亡信仰與終極祈愿、向死而善的邏輯、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啟示等方面,由淺入深地探討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倫理學意義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實踐價值,有助于人類在精神層面更從容地認識死亡、應對死亡。
本書內容包括: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么;從蘇東坡名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中,你覺悟到什么;人應該為什么活著;人生應該怎樣活著:活出本真的自己!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想你所想、做你想做、愛你所愛;真善美,人生的自我需要;幸福人生:從改變自己開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