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是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在法家的功利世界和儒家的倫理世界之外,道家開辟出一個虛無和自然的世界。一方面以“唯止能止眾止”的玄智安頓人生,一方面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安頓世界。其獨特精神和深邃智慧確立起道家在歷史中國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與儒家、佛教三足鼎立,形成多元一體的思想格局。道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尤其不容低估,其哲學中包含的自由的理想、寬容的氣質和節制的品格,與現代價值相契相通,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要的思想資源。
本書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謂的“帝王之學”。書中除了論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外,也論述了一些君主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書中不僅對原著有注釋,還有精煉曉暢的譯文,這些內容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為研究法家經典之作《韓非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本書不僅適合學者和研究者深入探究,也適合廣大讀者了解古代帝王的統治智慧和法家思想。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帝王的統治之道,以及他們如何運用智慧和策略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和穩定。
本書將《管子》四篇看作是自成一體、具有典型黃老思想特征的文本叢來加以研究。在“文本結構”篇中,主要探討《管子》與《管子》四篇的關系、《管子》四篇的篇名意義、一體性、經解體例及其作者與學派歸屬等議題。在“義理闡釋”篇中,主要圍繞道氣關系論、身心修養論、秩序論三個方面展開《管子》四篇義理的分析、詮釋。而在“思想比較”篇中,主要基于《老子》《莊子》《孟子》《荀子》建立與《管子》四篇的比較性視野,試圖從他者思想的角度來理解《管子》四篇,厘定《管子》四篇的思想來源、思想特點、思想走向及其在思想史
本書結合人生的感悟和近20年連鎖新零售領域的經營與咨詢經驗, 將古人思想與現代社會充分交融, 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
道德對國家與個人發展至關重要,而道德養成實難,中外先賢始終在不斷思考與實踐以試圖破解這一難題,由此形成了豐富的道德養成思想與實踐智慧,這為我們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歷史經驗。宋代理學家的道德養成思想是中華民族道德養成思想豐贍發展的重要成果,為宋代以來的中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德育理論,也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本書對宋代理學家道德養成思想進行歷史回顧、意義澄清和現代價值轉化,為有中國特色的德育理論的本土創生、德育實踐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扎實的歷史依據。
本書以個人與共同體的現代論域為背景,以早期儒家群己觀念的建構為線索,結合現代哲學分析與觀念史研究方法梳理其意義結構、內容生成及其近代轉化,力圖呈現儒學中除心性觀念之外的群己觀念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流變和延展。
中國人一生要修的經典繞不開《論語》,而講《論語》繞不開著名學者傅杰!墩撜Z百句》(修訂本),精選百句,濃縮《論語》精華,從學習、交友之樂到修己、為人,到讀書、從政,到治國、君臣,到仕隱、貧富、義利等,多角度、多層面為讀者闡釋解析《論語》的精妙。精心貫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這里融匯,時時引發對當下的深思。較諸初版,篇目有增加,引語有改換,文字有修正,緊跟研究動態,精益求精。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問世以來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約請潛心研治老莊哲學幾十年的張松輝先生,將《老子》甲、乙本與通行的王弼本相對照,篇次依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參考多種版本精審?痹模⒃诖嘶A上加以題解、注釋和翻譯,差異較大者則分別進行翻譯,全面呈現《帛書老子》的獨特價值,值得期待。
本書選《老子》中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以充分的譯注和精要的闡釋呈現老子思想基本內涵,讓《老子》入門有抓手,進階有層次。原文充分參詳了多種《老子》版本,搭配了白話譯文和疑難字詞注音注釋,閱讀門檻降低;闡發立足《老子》本義,結合先秦各家子學對比探討,征引中西現實案例譬喻說理,深入淺出又常讀常新。采用小開本精裝,圖文并茂,雙色對開分欄,附有索引兩種,方便查閱和誦記,也是意在把書本讀薄,讓經典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