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征為市場,到底何謂市場?學界的爭議較大。通過學術史梳理,市場的觀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流變,經濟學追逐單一自由的市場,人類學通過嵌入性視角拓展出多元市場,新經濟社會學訴諸市場的社會結構。然而將這些理論分析當代的中國市場時,均存在與事實的不符。緣由在于,一方面當代中國有著明顯的市場政體特性,即體制轉型的推動;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實踐高于既有理論,即行動者在摸著石頭過河。基于此,為了洞悉中國的市場實質,本研究提出制度行動的分析框架,即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動、自下而上的行動策略、兩者聚
本書共分七章,主要內容包括:鄉村振興的意義和要求;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鄉村經營制度的發展;農村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鄉村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文明的概念;鄉村文明建設的路徑。
本書基于“嵌入性”概念和理論發展脈絡,建構了農民工永久遷移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新的分析框架——城市嵌入性對農民工永久遷移意愿的影響。城市嵌入性包括城鎮勞動力市場嵌入、城鎮社區嵌入和城鎮文化嵌入三個方面。這一分析框架強調,農民工永久遷移意愿并非簡單是個體對經濟社會收益的理性追求,也并不僅僅取決于外在結構和制度安排,而是取決于個體條件與社會結構的互動結果。
本書找回了農民工社會融合的“鄉土性”,超越既有的“城市融入”單向視角,厘清了農民工社會經濟融合、社會網絡和文化適應以及心理健康現狀,分析了社會融合各維度影響農民工心理健康的機制,并據此提出旨在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合和心理健康的政策建議。本研究發現農民工仍未完全融入城市社會且與鄉土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社會融合的“鄉土性”對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本書相關發現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對城鄉融合發展和健康中國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中西部經濟的發展,農民工有了更多的選擇,區域間由勞動力單向流動的補充關系轉向“返流”的競爭關系。著作從勞動力供求兩個方面探討新背景下農民工流動的特征及影響因素,以優化城鄉間勞動力資源的空間配置,提高城鎮化水平并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及共同富裕目標。本書考察農民工勞動力轉移過程,針對下列問題展開研究:市民化政策導向和實際推進、農民工技能結構與就業需求以及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財政狀況。因此,農民工市民化主要涉及四個方面:政策推進、地方政府的選擇、城鎮
本書綜合運用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建立了農民工集體行動的新分析框架,把集體行動分為常規型集體行動和自主型集體行動。研究發現,農民工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合法化機制、心理動員機制和共意達成機制。農民工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調適需要通過律師干預來建構法治思維、通過社會融合建構政治心理共同體、通過治理吸納培育政治信任感。
本書在相關文獻梳理和概念內涵界定的基礎上,對新農民群體鄉村社區認同感的現狀及新媒體空間參與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以魯南和蘇北兩區域的新農民群體為例,實證探討新媒體空間參與與鄉村社區認同感的相關關系,詮釋被研究對象新媒體空間參與動機、行為對鄉村社區認同感的影響;最后,利用框架理論和扎根理論,探討增強新農民群體多村社區認同感的鄉土文化新媒體空間傳播策略、新媒體議程融合策略、新媒體媒介管理策略、新媒體產品生產供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