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大數據時代的海量文獻使用數據為研究基礎,在對既有的以替代計量指標(Altmetrics)和使用計量指標(Usage Metrics)研究為重點的文獻計量學研究成果及相關動機理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訪談調研與模型構建相結合的方式,對以科研人員為主的用戶的文獻使用動機、使用模式等進行全面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利用中國知網的部分文獻使用數據和來自施普林格圖書(Springer Book)等平臺的全球用戶文獻使用數據,分別對期刊論文和電子書兩者的文獻使用模式進行分析,對利用文獻
本書指出了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的必要性,全面梳理了中國情報學學術史,分別從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最后指出中國情報學學科未來建設道路。本書緊密聯系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對推進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為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科學體系提供有力理論指導和堅定學術支撐、對中國情報學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系國內全面論證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建設的首部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創新價值與研究方向引領作
文化遺產是一種“群體性表述”和“譜系性記憶”,是文明的延續、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是人類共同記憶的精神載體。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記憶項目”,倡導全球各國及地區保存和搶救正在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鼓勵其普遍性獲取和利用,以確保人類記憶的安全與完整。經過三十余年發展,處于世界遺產變革洪流中的世界記憶項目,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找尋與塑造數字時代的世界記憶,是記憶機構與遺產保護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人們需要在改革中探尋認憶的路徑,在變革中迎接文明的未來。
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是一本校讎學、目錄學的入門讀物。校讎、目錄今人多分為兩門,但由于作者秉持廣義的校讎學觀念,所以該書將二者合為一編。書中介紹校讎目錄學自漢代至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目錄類型,并詳細介紹了校讎目錄學的工作步驟,次序井然,敘述簡明,非常便于一般讀者學習校讎目錄學知識參考使用,而且對一些重要問題,作者頗能博采眾說而加以裁定,觀點鮮明,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基于對圖書館技術應用進展的全景掃描,明確了圖書館技術績效評價的概念范疇和理論依據,梳理了圖書館技術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以生命周期理論為依據,構建了圖書館技術績效評價THEV模型,確立了圖書館技術績效評價的基本要素和指標集,編制了圖書館技術績效評價量表,對80余所國內公共和高校圖書館進行了技術績效評價實踐,評價結果對于提升圖書館技術績效優化圖書館技術生態、有效分析并發現未來圖書館技術發展趨勢及因技術發展趨勢而與之產生的服務管理新模式均有重要價值。
本書以現代文獻檢索與利用為主線,系統介紹了數字圖書館、云圖書館、移動圖書館,講述了簡單的、先進的文獻檢索方法和技巧。在章節安排上,由淺入深,從傳統紙質文獻到最前沿的云圖書館,使讀者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檢索范圍不斷提高和擴大,通過圖書館的遠程訪問系統,讀者足不出戶就能檢索和利用全國近千家圖書館的數字文獻資源,并將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相結合,學會并掌握終身受益的技能。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學校信息素養教育教材,也可作為相關人員的參考書。 為方便教學,本書配備了電子課件等教學
本書稿首先聚焦文獻綜合集成研究的需求,在厘清集成、綜合集成方法論、文獻綜合集成現狀的基礎上,介紹Meta分析、系統綜述、內容分析、文獻計量等文獻綜合集成核心方法。其次,明確文獻綜合集成目標與集成對象,提出六階段文獻綜合集成研究范式:確定集成研究問題-集成研究文獻采集-集成研究文獻篩選-研究數據的抽取-數據的整合分析-綜合集成研究結論與成果匯總報告。接下來開發文獻綜合集成系統平臺KSS,免費供氣候變化及相關領域科研人員進行成果集成研究,并選擇青藏高原雪線、新冠肺炎等代表性案例展示文獻綜合集成分析流
本書是教育部項目《魯迅輯校古籍研究》結項成果。魯迅輯校古籍是魯迅研究領域相對薄弱的方面,本書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追根溯源的研究,填補了這一問題尚無研究專著的空白。 本書共分三編,分別考察魯迅對史部、子部、集部文獻的輯校。采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比勘考證及結合實物圖像,較為全面地清理了相關史實,將文獻學的實證方法與文本發生學、實物圖像方法相結合,對魯迅輯校古籍的整體情況、歷史事實、魯迅輯校各手稿本的特征與相互關系、輯校逐步累積成型的過程、魯迅在輯校古籍中的處理材料的方法與細節操
本書是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的一種,主要介紹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術。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是寧波歷代藏書家,特別是天一閣范家在藏書、護書過程中,基于江南獨特的地理與氣候環境,經不斷嘗試、比較、積累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鮮明的獨特技藝。本書全面介紹了該技藝的人文背景、技藝特點、工藝流程、修復成果、傳承與保護等內容。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涵蓋了編目概論、中文圖書著錄規則、文獻編目實例分析及說明,每一部分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幫助讀者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編目著錄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