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千年傳統文化之流變
察中國歷史政治變革之得失
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言:呂先生近著尚有《中國通史》二冊,其體裁很是別致,上冊分類專述文化現象,下冊則按時代略述政治大事,敘述中兼有議論,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
作者在抗戰期間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全書分為上下兩編,最初由上海開明書店于1940年、1944年出版。上編《中國文化史》共十八章,分門別類闡述了中國文化的流變;下編《中國政治史》
《一讀就入局的中國歷史》是一本人生勵志類圖書。讀史使人明志,讀書能使人知得失。本書以歷史事實為基礎,講述古人在面對國家民族危難、個人生死考驗等重大決策面前表現出的堅貞、氣節、智慧和勇氣,透過一個個故事,能夠幫助讀者認識人生的意義和本質,培養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從而戰勝困難、走向勝利。全書共分為八章,忠臣與奸臣的斗爭、紅顏才女的心路歷程、忠勇的武將、天下才子出仕與歸隱的選擇、不同行業的人間煙火等內容。本書圍繞中國歷史上突破困局的高明策略進行講述,將歷史的風華絢爛展示無遺,作者劉世芬以生動的筆觸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路從來就是又具體又抽象的。絲綢之路無疑是一條路,但它又絕非一條單一的路。繼《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關注陸上絲路之后,高洪雷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暢想,海上絲綢之路。本書選取歐亞非3大洲15個重要路標,書寫季風潮汐中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以貫穿古今的視野打量海上絲路的形成過程和輻射形態,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扎實的歷史書寫和多彩的文明圖景。
本書以《邂逅清朝的雜合空間》《文化挪用的框架:現代早期歐洲和中國陳列的異域藝術品拉斯康》《邂逅西洋錦:18世紀清朝的歐洲絲綢》《亨利·貝爾坦和18世紀晚期中法圖畫貿易》《植物之旅:中國帝苑與海西花草》《19世紀廣州園林與中外植物貿易》等十余篇論文,討論了視覺文化框架下,中國與歐洲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期的相遇。
本書分專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地理、歷史、文字、建筑、文學、藝術、器物、中外交流等領域,被數十所高校列為對外漢語專業及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教材或輔助教材,2015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本書分專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地理、歷史、文字、建筑、文學、藝術、器物、中外交流等領域,被數十所高校列為對外漢語專業及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教材或輔助教材,2015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從《史記》中選取最具警策意義、影響后世深遠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釋擴展,化專深的學問為雅俗共賞的語言,為普通讀者提供了關于《史記》的一個精讀本,讀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領悟經典中所含括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先賢的哲思,同時也可使讀者反觀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從經典中收獲愉悅和智慧。
本書是“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與中國當代知名學者王學典先生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等重要專題展開的對話成果的集成。本書分為“如何把握中華文明的特性與未來”“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兩創’路徑”“中國式現代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三個部分,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要賡續傳統為視角,從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論述談起,集中表達了兩位名家對于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命題的最新思考與見解。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研究》是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著作。本書先是深入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價值、衡量標準和內容,詳細解讀了“兩創”方針的內涵、必要性、原則、維度和限度;接著探討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目標指向、基本任務和環境要素,以及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思想、人才、體制、法治等方面的保障機制。最后,本書展望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未來趨勢,明晰了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
2023年6月2日,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 為了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發揮宣傳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學遺產》從2023年第4期開始連續組織了文化傳承發展的跨學科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闡釋專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中華文化立場,深化中華文學研究等專欄。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62重要講話一周年,也是《文學遺產》創刊70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賡續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