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江西紅壤丘陵區降雨、入滲、土壤水等方面,系統開展果園、坡耕地、林地三種主要土地類型的降雨徑流分配規律的研究,提出基于降雨徑流特征期、水土流失關鍵期、作物需水主要矛盾期的雨水徑流調控理論。研發就地截流促滲、匯流蓄存、集蓄灌溉等單項關鍵調控技術,集成坡耕地、果園和林地雨水徑流資源水土保持調控技術體系。以小流域為單元,構建山頂戴帽、山腰果園、山腳耕地和山下溝道的江西紅壤丘陵區雨水徑流水土保持調控技術模式。
雷達測雨技術在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方面有著悠久的研究應用歷史,雷達技術必將引領水文學的下一次技術革新,多頻率航空、星載及地面雷達對水圈多要素的全方位持續觀測將深刻影響水文學理論、原理及模型技術革新。本書從雷達在水文學中的運用入手,重點介紹了天氣雷達降水估測技術,并詳細闡述了其在山洪災害高精度監測與預報方面的應用。本書首章主要論述雷達基本原理,由于基于原始雷達信號實現準確降水估測需要經過復雜的處理過程,故本書采用了第二至五章的篇幅詳細介紹雷達定量降水估測技術,并通過最后三章介紹了雷達技術在水循環要素觀
干旱是濕地生態系統最主要的脅迫因子之一,近年來鄱陽湖區干旱頻發,且不斷加劇,打破了濕地生態系統與周期性水文變化之間的動態平衡,已嚴重威脅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影響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本書分析了鄱陽湖極端枯水的基本特征、成因機制及江-湖-河系統聯合干旱概率特征,基于遙感時空融合方法研究了鄱陽湖濕地景觀類型空間格局及轉移變化過程,揭示了鄱陽湖典型濕地植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及生物量分布格局對水情的響應關系,通過CASA模型模擬分析了鄱陽湖濕地植被NPP時空變化特征及其驅動因素,并
本書圍繞全球環境變化下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計算面臨的問題,基于室內和野外人工控制實驗探討了暴雨洪水產匯流過程機制及產匯流模擬中下墊面參數化方法,檢驗了典型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同頻率假定;識別了暴雨洪水形成過程中影響同頻率假定的關鍵環境要素,探討了環境變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產匯流過程與同頻率假定作用機制;闡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參數的外延和移用規律,以及暴雨洪水參數與雨強、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關系。
"本書是水文學與水資源實習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水循環主要環節(蒸發、降水和徑流等)的測量原理和實際操作方法;潮汐觀測的主要方法;河流懸浮泥沙的采集、測驗方法;地表水水樣采集、水質監測指標和室內實驗方法;區域水文、水資源調查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方法;基于ArcGIS的流域水文過程模擬應用;洪澇數值模型在河流和城市區域的應用;水文水資源遙感原理和部分水文、水環境指標的遙感提取和反演等應用。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地學相關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水利、環境等專業參考。"
本書首先研究東江流域,其主要目的在于在非一致性的條件下研究水文模型與數學統計模型在不同情況下徑流預測與模擬的適用性,并對模型的精度以及不確定性進行分析,同時通過Copula函數和模型結果分析流域地表徑流變化情況。另外,針對黃河流域,基于數十年來黃河流域77個降水站點實測日降水數據以及濕度、蒸發、溫度等氣象數據和七個水文站點的日流量數據,構造BP和GRNN神經網絡模型,用BP神經網絡對變異后的徑流進行模擬,構造變異前后各水文站歷年的年和季節FDC散點圖和IHA指標與各生態徑流指標的相關系數圖進行分
本書選取黃土高原溝壑區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溝流域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試驗和室內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天然和人工降雨條件下不同地貌及植被類型的綠水循環過程及其分布特征,建立野外降雨條件下綠水循環轉化過程模型,評估不同地貌及植被類型的綠水資源量。同時,結合歷史實測資料,分析南小河溝流域綠水變化規律及綠水對土地利用、氣候變化的響應,并對未來流域內綠水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變化條件下綠水對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的響應關系,并初步探索了基于水資源承載力的植被合理恢復與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