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別雜巖帶(簡稱北大別)是大別碰撞造山帶三個含榴輝巖的構造巖石單位之一,屬于揚子三疊紀深俯沖陸殼的一部分(下地殼巖片),為中生代高溫超高壓變質帶,經歷了麻粒巖相變質疊加等多階段高溫演化過程,以及山根垮塌期間的大規模部分熔融與混合巖化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帶根部帶巖石組成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本書重點介紹了筆者獲得的北大別榴輝巖、混合巖及相關巖石、含剛玉黑云二長片麻巖等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解決了北大別的大地構造屬性等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為大陸 碰撞造山帶根部帶研究提供了范例。
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之作。提出古代大陸原來聯合在一起,因大陸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觀點。全書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論述大陸漂移的基本內容,指出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的問題,反證大陸漂移說的正確。第二篇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與生物學、古氣候學和大地測量學等5個方面論證大陸漂移說。第三篇從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鋁圈、褶皺與斷裂、大陸邊緣的構造形態等方面,解釋大陸漂移的可能性和動力。所闡述的理論為當代地球科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基點,是現代
本書通過理論研究、野外試驗、地球物理勘探、物理模擬與數值模擬等工作,研究了黃渤海海平面歷史變化規律,分析了海平面上升與海水入侵的動態關系,構建了考慮未來氣候變化的龍口典型區和大沽河流域典型區海水入侵數值模型,定量預測了典型區海平面上升對海水入侵和地下水向海泄流量的影響。
本書系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2017年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金沙江一哀牢山一馬江古特提斯構造演化”科學考察的綜述性專著,亦系青藏高原東南緣晚古生一早中生代特提斯大地構造演化研究之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線地學科研人員共同編著完成。全書共5章,包括了東古特提斯科考的背景、研究概況和研究意義;東古特提構造帶地質概況及其周緣地塊地質特征。集成了金沙江、哀牢山和馬江一長山構造帶及右江盆地內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火成巖地球化學數據,綜合探討了相關巖漿作用的形成時